1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即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它仅就自然意义而言。生理性别的基本变量有:染色体、荷尔蒙、生殖器以及大脑结构。社会性别(gender),即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之上的社会角色,它是一种由心理、文化和社会共同建构而成的产物,指的是经社会实践作用而成的男女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与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自第二次女权浪潮起,社会性别概念成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用来解释分析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以社会性别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父权结构得以维持运行的原因。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这是人类第一次就“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是由生物学决定的”这一观点进行系统论述,可以说这是“社会性别”概念的起源,并初步涉及到了社会建构论,即妇女是被社会建构为他者(the Other)的人。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多元化的思想体系,但社会性别概念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说不了解社会性别的人不可能是女性主义者。人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建构的产物,社会性别本身即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代表了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差别,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性别差别。社会性别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文化中心要素。韦斯特和奇默尔曼认为,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变量、一个角色或一系列特性,而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能动的产物——能动地塑造社会性别意味着在男女之间创造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一经形成,就会自动成为增强社会性别(差异)的“基础”。同时,社会性别的能动作用也为基于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结构提供了一定的正当性,并造成父权制度的合法化与社会权力的不平等。社会性别(差异)的出现以及发挥能动作用是无法避免的,权力秩序的影响存在于家庭、人际关系、经济以及社会等领域范畴当中,它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文化而塑造的,因此我们可以对社会性别的塑造过程进行回溯考察,通过分析研究该过程的比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社会性别与劳动分工、性别模式的作用、社会性别与性行为等各个方面解构现代社会的“人”这一理性主体概念,进而寻求女性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2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即生理决定论,认为生理性别是自然的分类,强调天生的自然基础。生理决定论运用生理因素来分析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用性别差异来解释身体的疾病。生理决定论用来反对女性主义观点的一个口号为“生理即命运”,人生而有荷尔蒙、解剖学和染色体的男女不同,女性具有比男生更复杂的生殖角色,男性表现出男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女性表现出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社会应该维护这一自然秩序,保证男性统治地位和女性的服从地位。其论证逻辑是,人类学上所有社会都是男权制,进而将生理决定论运用到性别结构的解释当中从而获得正当性。进化论生理学对于性别生理决定论极其重要,通过对人类的性行为模式作出进化论中生理决定论的解释。其中,生理决定论的一个重要假说为变异性假说,用来解释男女两性因生理因素决定的智力状况的不同,后来被证明不成立,在各种心理能力分布中,明显的两性差异不存在,男女智商并无差异。本质主义的种类:温和的本质主义者格茨认为社会性别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女性的合作性和灵活变动性有基因基础。但人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是冲突的,比如变性者和易装者。大多数女性主义者反对生理决定论,认为本质主义无法解释男女内部的差异,生理事实对于性别认同不起作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生理决定论的存在是为了支持人类社群之间的差异,以证明现存社会秩序无论公正与否都有其必然性。但个体之间的差异远大于社群之间的差异,因此不应当着眼于出生决定的差别;极端本质主义者则认为一切都是生理决定的。本质主义往往会导致政治上的保守态度,认为一切先天注定而无变化,性别差异即为大部分差异的原因,因而无需变革。同时本质主义也会导致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从生理的差异论证出种族差异,进而支持种族优越论。3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假设为:(1)人不可能理解现实或真理的本质;(2)现实是被建构的而非被发现的;(3)现实与社会情境是相互影响的;(4)知识是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通过话语建构的;(5)我们认同的现实是相互建构和相互认同的。关于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许多差异不是源于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人生来就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亦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 加格认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分类是欠妥的,变化的社会实践会改变身体,比如女性变强壮之后,其基因和内在生理学也会改变。生理学和社会实践是互为因果关系,男女的生理差异也是社会建构的习俗产物,社会性别并非固定的自然的男女生理差别的反应,而是为身体差异建立意义的一种知识。尼尔森则通过论证全球女性犯罪率的升高表明通常为男性特有的攻击性与社会因素而非生理因素有关,进而论证了社会建构论的正确性。极端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实。社会建构论是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强调个人选择、养育的作用、社会条件以及权力关系。社会建构论理论分类
:性别的文化建构论:性别建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或某个文化内,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是根据当地相应的习俗建构而成。社会角色理论:男女的心理区别是社会角色和劳动分工的不同,突出社会习俗对性别角色的规定。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理论解释男女两性的起源,两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本质、性本质,但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异性恋和同性恋都不是天生的,后天文化环境影响的产物。4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争论
在反对歧视女性的生理决定论过程中,以玛丽•戴利和苏珊•格里芬为代表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女性更接近自然进而得出女性生理上比男性更优越的结论,这是另外一种的生理决定论;而以乔多萝和吉利根为首的文化女性主义者则认为性别差异不在于生物学的区别,而是男女早期各种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男女差异的产生,由于生理和社会化的过程或两者的结合,男女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强调女性文化相对于男性的优越性,这是一种鼓吹女性优越的社会性别的文化本质论。社会建构论者对文化本质论的反驳主要集中于文化本质论的普适性、文化本质论的性别政治、文化本质论的男性中心主义以及文化本质主义的方法论四个方面。社会建构论否认性别和性差异的本质性质,主张从职业、饮食、性别角色分工等方面解释性别差异。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争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生育方面
:本质主义认为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的差异导致生育状况的不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男女之间无本质差别,只是社会经历和社会观念的不同等因素导致男女生育观念的不同,是由社会环境建构而成的而非生理决定的。性别劳动分工方面
:生理决定论认为男女在社会的角色分工来自于体格、生育与哺乳等生理方面的差别,而社会建构则认为是由男女工作种类的不同是由社会安排的,最初的工作不平等是为男性利益服务,进而通过习俗和法律体系的方式加以固定强化而成。沟通问题
:生理决定论认为,沟通和影响力的性别差异为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的;社会建构论则通过地位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学习与既存的性别分类知识的影响等方面对交流和对他人影响力的性别差异作出解释。男女之间的美德差异问题
:生理决定论认为女性需要生育、哺乳、照顾婴儿因而比男性更有美德,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男性的社会性不低于女性,女性的美德是因为女性一直要照顾他人的结果,同时因此而对个人自由评价较低,更需要相互支持和安全感,而非生理差异决定的。如同楼上@Alex Yang所说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无法通过合理的社会实验进行实证,而是只能间接通过社会观察而证明,或者被女权社会运动用来增加自身的合法性。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已经逐渐从本质论走向了社会建构论。如今大多数女性主义者都反对生理决定论和人性分性别的观点,社会建构论逐渐占据了优势。以上观点均为论文综述。可参考文献:郭爱妹《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李银河《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