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金散文春读后感
我读过《春》以后,对封建礼教的腐败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让我对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们产生了憎恨和怜悯之情。
《春》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发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厌恶生活在丑恶的高公馆中。淑英的父亲克明将要把淑英嫁到陈克家,陈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过去会受罪,但他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仍是答应了下来。淑英的母亲张氏虽然心疼女儿,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旧社会女子真的就这么没地位吗?淑英每天在家里靠书本打发时间,整天愁眉不展。还好,琴和觉民这两个憎恨封建礼教的新青年把淑英从保守没有反抗的闺阁少女带到追求自由的现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渐渐地从悲向开朗转变。然而,每次提到这件事,她仍会蹙起眉头,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担忧。蕙,另一个遭受这样命运的女孩。她的命运与淑英一样,但是她却走进了这个恶梦,受尽郑家的折磨。最后生病了,郑家都不请西医给她治病,白白耽误了这年轻的生命。身为高家长子的觉新,梅和瑞珏这两个对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软弱妥协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责中,他的儿子海臣也病死了。觉新喜欢这个蕙表妹,却无法挽救她,使她的命运与梅和瑞珏一样。他最后终于醒悟了,他和觉民。琴。剑云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觉慧那里,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
作者写了很多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贞这个单纯的少女受父母压迫,四太太五太太的丑恶嘴脸……这些人物充分体现了封建吃人礼教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封建统治下人们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巴金散文春读后感相关:
第二篇:巴金散文春读后感
巴金是我很喜爱的以为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好评如潮,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新:高家的长房子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的确,他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但是社会同情他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嘲笑,指责,正因为他的懦弱,不,是胆小,宁可让自己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勇气说点正义的话。所以,他无形中已经站在旧礼教那边,就算是心里是多么的憎恨,没有行动一样也拯救不了自己。书中觉新一直说到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黑暗?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第三篇:巴金散文春读后感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的悲剧事件。《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陋的婚姻制度对于妇女的摧残和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评。淑英和惠一样,要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结婚,这之间更是没有甚么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可以说这种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种结合,并且是被动的,注定失败的,带给双方都无限痛苦的结合。但是淑英最后对于这种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个家庭的束缚。然后,小说却让惠死去了。事实上,巴金之所以这样将截然不同的命运赋予了她们,其实也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这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的结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灵。惠的死亡就是一声再嘹亮不过的呐喊。然而,巴金仍然让我看见了希望。那就是淑英。她的挣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声音无不展现了无限的战斗的信心。
看完《春》之后,我总是感慨很多,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和这个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会中是相当幸运的。我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求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术领域中汲取知识,大展宏图。并且,也能够在恋爱和婚姻中选择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承担应当的责任。但是,读完《春》之后,我才领悟的更深,这些许的快乐,可以说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那是许多泪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
虽然我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春》中淑英的那种挣扎,也不能很深刻的体味这中间的辛酸,痛楚,无奈,甚至是悲哀。但是,我却被她们的愤怒和面对愤怒的姿态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