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这十五年来坚持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流露出一种他在活到最幸福时失去了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终于也随着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而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所以就摇着轮椅总去地坛,仅仅是为了那儿是可以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别人一样在地坛消磨时间,躺在轮椅上或者是坐着看书或者是想事。正如书中所写: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打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飘虫爬的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层,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在地上摔开了万道金光。满院子都是竞相生长弄了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中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在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他总是想一些我们看起来很事,如“经常反复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事,这样想后他便觉得安心了。还有是怎样生活在,这几乎是困扰他的重要问题,但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是每个都必须经历的,让每个人都经历酸甜苦辣。
只有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后,才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从《合欢树》开始,我已经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母亲对他儿子的爱,尽管他没有说过“我爱你”——类似的话,但从: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就可以看出母亲对他的担心与焦急。自从母样离世后,史铁生才开始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思念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
这也让我更深刻知道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史铁生以前被痛苦的沼泽陷入过,越陷越深,可因他的母亲,他脱离了沼泽,他坚持下来了。这也令我知道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
我们在漫漫长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就像我的老师所说:“人生大部分是逆境,不可能是平淡的每天,人一生出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直到死亡,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出自 wwW.zuoWEnBA.nEt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二)
杜晨睿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篇荒芜的园子中,遍地落叶随风而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的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欣赏,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史铁生的文字是优美却又有些凄凉的,看似冷漠的字眼背后隐蔽着一个坠入低谷的人的顽强与倔强。《我与地坛》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略显悲凉却充满力量的故事。而读完,品完整篇文章后,有两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请我娓娓道来。
第一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一小章,其中“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公平地讲,史铁生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人,甚至有些可悲。从他的文字里看,他本是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少年,却不幸在最狂妄的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残废了双腿。命运好像给他开了个玩笑,把他硬生生的从高处拽下来,再给他重重一击。这时的史铁生是崩溃的,绝望的,甚至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于是,他每天在地坛里漫无目的地“走”,“走”那些他“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路,想生生死死这种真实存在却又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想怎么***。可令人惊叹的是,他想通了,想通了自己的不幸,想通了生死,想通了人该怎么活着并为此努力。我深深触动和感叹于他的坚强和与命运斗争的勇气。
第二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二小章,讲述的是史铁生与他母亲的点滴往事。这一章,史铁生用真诚,朴实的文字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与怀念,感人肺腑。年轻狂妄的史铁生怎么受得了失去双腿这样沉痛的打击,只能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与悲愤之中,却忘了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母亲的悲痛从不轻易表现出来,因为她还需要安慰她的儿子,抚慰她的儿子尚未成熟的饱受伤痛的心灵。母亲常在等待与看望之间徘徊,纠结,她变得卑微,变得小心翼翼。虽然史特生后来理解了母亲的为难,可时期已晚,母亲已与世长辞。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又是一个儿子对他的母亲多么真切的自责与怀念。
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感悟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也许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的我还无法完全领悟和理解史铁生所要传递的情感,却真真切切地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精神。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三)
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读后感
秦以萱
史铁生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好与悲壮。”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与地坛》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史铁生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他从二十一岁双腿瘫痪,到五十九岁去世,这期间,他从绝望到充满希望,从颓废到积极向上。所有的心路历程,几乎都能在这本《我与地坛》中体现。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许多。
我读到了,生命在于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过程的美好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坏运气都无法破坏的。即使是死亡,也不足为惧。因为你已经有了精彩的过程,而这精彩的过程是会永远留在记忆里、隽刻在脑海深处的,是无法被改写的,是无法被破坏的。
我读到了,生命在于珍惜。“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在母亲生前,作者因为双腿突然瘫疾而暴怒无常,因而没有好好孝敬母亲。而在母亲去世后,却十分悔恨,十分怀念母亲。就这样,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只有好好的珍惜身边人,才不会留下遗憾而空空悲伤。
我读到了,生命在于探索。“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作者被自己的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带到了全中国、全世界。这些回忆,这些美丽的风景,把轮椅上的作者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美丽、丰富。它让作者更快的从无助、悲伤中走出来,让作者的眼界更开阔。
《我与地坛》这本节,教给我如何沉静,如何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喧嚣与纷扰。也教会我如何认识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四)
第一次看书名时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与一位名叫“地坛”的人的故事?还是另有他法?
当我合上书页时,不禁被当时的天真给逗笑了。依稀记得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看了这本书的引荐语:“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地坛……”。其实这想法也并非大错特错。对于史铁生先生而言,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处于人生低谷悲痛之时,“他”给予他抚慰,听着他抱怨上帝的吝啬;在他寂寞孤独之时,“他”给予他温暖怀抱;在他对世界绝望时,“他”告诉他自然中蕴藏的壮美之景。于是,史先生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悯人,恍惚意思到,在这些白白流动的时间中,是该干些什么了!他拿起笔,开始近乎疯狂的创作,而这,却让他的精神失去自由,当他再走回地坛时,他释放了自己,明白了创作的目的,为活着而写作。
我闭了闭眼,又抬头望向窗外,世间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压力最终被击垮,而史先生却全力坚持了下来,这其中原因为何?我想,应该是史先生有着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书,名叫《我的精神家园》,里面阐述了他对精神家园的理解和自己的寄托。于大家,每一个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战而挑战,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继续咬力坚持着,惋惜的是,他们却又被下一个挑战给打败了。而这时,真正能让你再次满血复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铭心的曾经,有你坚持不懈的缘由。在你强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将会再次属于你。
或许那步着似荒芜又生机勃勃的土地——地坛——是史铁生先生最坚持的精神支柱,或许那个心心念念永远挂在心头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动力;或许那段你可以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进发的执念;或许是对国家,对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让你忍受了一切苦难献身于世界。这么多的或许,却只为说明一件事,当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时,一切突如其来的考验最终会因为你的强大而退缩。
我拿起笔,精神抖擞,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着我最后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开了手头的书本。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五)
苏渤涵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里,对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态发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时也回想母亲在世时的艰辛,痛苦而追悔莫及。结合种种场景,对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视。
看完这篇文章,随作者对人生也有些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中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索,对生与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失去双腿后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亦如五雷轰顶。失去双腿让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顺,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让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对这一切,他只有选择逃避与逃离,逃离的最好藏身之处就是地坛——这座古园,想象着躲进这古园里自生自灭,逃避现实乃至放弃生命的想法。也正是这种躲避让作者可以静下心来看清古园历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轮回,花开花落,植物竞相生长,生物的生机勃勃等等景象。当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后面,史铁生不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瘫痪后对母亲的打击。起初他并没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和母亲的去世后,他感知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不易和心酸,现欲将好事相告于母亲时却无法实现。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决定将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何况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无数次地给作者鼓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坚强的活下去。
看完这篇《我与地坛》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怒视那些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亲手扼杀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杀、马利亚诺自给一枪自杀、海子卧轨自杀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对生命的不重视。人的一生很短暂,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的不幸与坎坷,不管我们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于面对,勇于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为惧。要对生命负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史铁生用这篇文字书写了心路历程,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要善待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六)
这是一个有关一名残疾人的故事。他很年轻时就患了病,他不能站着,不能在草地上欢快的奔跑,他不得不带着他的轮椅,但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母亲的鼓励,自我的反思,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向上的力量。他就是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史铁生在文中说道。他虽然身患残疾,但他却喜欢田径,并且对他非常的了解,就连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及保持者他都非常清楚。他还很喜欢和羡慕刘易斯,羡慕他有高大且壮的好身材。而这正是他想拥有的。他虽然没拥有,而且可能真的没法拥有,但却有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梦想,让他不断地对生活充满希望,正如他所说:“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就这样,让他自己更加乐观,更加坚强。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说的。世界上共有两个地坛,一个在北京,一个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史铁生在这几近绝望,就连自己都快放弃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的藏在地坛里。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下去,直到他知道了母亲去世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可惜已经晚了。在文中作者一直在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往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从“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这就是一个老母亲,一个默默关心孩子的母亲所想的。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从母亲的苦到母亲的累,最后到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的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围的网,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人总是会慢慢老去,如今那流逝飞快的时光把他从中年到了暮年。死亡总会来,它难以预料,命运总神秘,让人心酸。但请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曾经有一个乐观的人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七)
黄卓睿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名字只是这些“欲望”-人,或者可以这样说,来到世间的名片,我们常将这些名片散给众人,以便大家称呼。时至今日,某黄姓少年忽拍案而起,竟然惊讶道:“对啊,我不是名片!”
青春年月,实在不是个思考人生的好时间,我们本应飘在人间,去品味现实的快活与忧愁,我只需为精彩的人生抛洒汗水,向自己的梦想奔跑,实在没有必要去想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对吗?可这一切若只是为了向“名片”上添上几笔稍能入目的头衔呢?我的青春,难道只是名片上用以表明年龄的数字吗?
这样看来,我需要好好想想。
史铁生的人生,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按多数人看来是非常悲惨的,也的确是这样,年少时便失去了自由奔跑的权利,中年时却“再也没有机会让母亲骄傲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看到平和与诙谐,还有被视作珍宝的才华和敏锐。他在造化无情时,将命运掰成了他喜欢的形状,找到了他的幸福。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这样的境界。这时候会有人说了:“因为他还拥有像地坛这样独处静心的地方,有世间的万物去陪伴,失去母亲很不幸,但他还有如此多的天赋呢,他在创作的道路上是多么成功啊!”很不幸,发出这种愚蠢言论的人,正是过去的我。
原因很简单,一张“名片”怎么能感到人所体会到的一切呢?这张“名片”羡慕人类复杂而灵动的情感,却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我正是文中那些有幸避开了愚钝和残疾的幸运儿,却听凭麻木带走世界的幸福,骄傲,快乐。我窗外的榕树,随我从幼苗长成大树,我只当它是棵树。我的房间总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宁静和安慰,在我眼中,不过是个正方形的石灰墙罢了。每天欢快地歌唱着的小河,领居家见到我直摇尾巴的小狗,我的生活中还埋藏着无数闪闪发光的珍宝,并且我有疼我爱我的一家人。很遗憾,他们寸步不离,形影相随,我却没有把他们当作“我的地坛”。麻木和冷漠,才是我最大的灾难。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是命运偏袒的孩子。请别让麻木遮盖了我身边的地坛,别让“名片”代替我活在世间。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八)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我与地坛》读后感
张仁莹
作家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自然是十分痛苦的。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常自暴自弃,几乎崩溃,而就在作者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有一束光照耀了他黑暗的世界,是地坛?还是母亲?
在书中,母亲在作者心里的地位是极高的。她理解儿子,疼爱儿子,关心儿子。“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她送儿子出行时总是呆呆地望着,即使儿子再回来“仍站在原地”。她早已陷入“儿子又去干什么了”、“会不会出事”的世界。对此,她总是进行自我安慰,在“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向上天祈祷,祈祷儿子平安。
作者在青春岁月里瘫痪是极其不幸的,对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最大的。可那时的他“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与儿子一样,深受绝症困扰,本来就忍受着肉体上巨大的痛苦,还要忍受来自儿子源源不断的发泄。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还“情愿瘫痪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作者用直扎人心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对儿子理解、深沉、坚定、伟大的爱。
可这母爱太伟大,伟大到让倔强的作者不愿意坦然接受,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到最亲的她,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每当我们挑灯夜读时,是母亲为我们端上的一盘切好的水果,可你却爱搭不理的连看不也不看;每当我们胡乱装衣服进衣橱时,是母亲在我们入梦后摸着黑一件件地为我们整理好,可你起床后找不到衣服时却责怪母亲把你的衣服乱放;每当早餐母亲给你端上“第一杯豆浆”时,你却随便喝几口就跑去上学了……年年月月都是如此,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做了多少伤害母亲的事,可母亲却对你不离不弃,一直用温热的母爱包裹着你。
希望所有人在成功举起自己的荣耀时都不忘说一声:“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让我们一起来讴歌一直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母爱吧!感谢母亲!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九)
午后,阳光懒散地照在每一个角落,把世间万物染成浅黄。明明暗暗的光线穿逡在窗内外,斜斜地打在书籍靛色的封页,”我与地坛”这四个字显得尤为耀眼。凝视着天空寂廖的轮廓,风一点一点爬上心头,幅幅画面走马观花似地在我眼前游走……
他从热闹中走来,步入一个人的孤单。
废弃的地坛里一片寂静,他摇了轮椅进去,坐着或躺着,沉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从风华正茂的圆满到双腿残疾的残缺,巨大的落差令他伤痛,他压抑地嘶吼,怒气冲冲地砸碎手边的一切,地坛安静地看着,不发一言,只一次次在他濒临崩溃之时无声地给予宽慰的拥抱。他渐渐淡泊,整日整夜地思索着生与死。他终于彻悟了生死,开始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一写作。
落日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坐在轮椅上的青年奋笔疾书着,画面定格在这一刻,也只能是这一刻。
坎坷后的美好,苦涩后的甘甜,只有披荆斩棘的勇士才能感受。
一个人的苦难,两个人承担。
奄奄一息的母亲唇被染上血般的鲜红,艰难地呼吸,枯瘦如柴的手指紧紧攥着身旁人的衣角,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神情中透着忧虑。这是他与母亲最为和缓的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在此之后的年年月月,母亲担忧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中盘旋。他来到地坛,摇轮椅走遍园里的每寸土地,恍惚间,他想起了那些纷纭的往事。
那时,他的脾气坏到极点,经常疯了一般离开家去地坛,丝毫不在意母亲欲语还休的神情与掩不住的恳求。当时他还不明白这恳求是为了什么,现在他终于懂了,那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卑微的嘱咐,她只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仅此而已。
他又想起在他久久未归时母亲焦急的寻找,她几近将整个地坛翻遍,用一双模糊的双眼扫过每个角落,这园子是那般大,母亲的身体显得尤为渺小。他却因为某些抑制不住的情绪,恶意地看着,不发一言。
他的后悔几乎将他淹没,从失去之后学会的珍惜,自永别之后开始的思念,都已经太晚,一切都已来不及改变。
人生路漫漫,挫折与坎坷在前方虎视眈眈,不要惊慌,不要绝望,不要以此为刃肆无忌惮地伤害身边关心你的人;要相信道路尽头是光明,是希望,并持之以恒地向其奋发。
他,是史铁生,我们都想成为他,却又不想成为他……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十)
在九月的必读书目中,我最喜欢《我与地坛》。
书的作者叫史铁生,是个一双腿截瘫的人,文章写了作者在一座古园中度过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岁便失去了双腿,那时的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他就这样走进了地坛,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在史铁生瘫痪后,***妈想尽一切办法,盼望史铁生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坛,还有时刻呵护着他的母亲。母亲总是悄悄地来看他,又不让他发觉,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爱。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后,他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豪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在经历了绝望过后,找到了上帝留给他的另一扇窗。他终于明白,虽然双脚不能动了,但还有双手!最终,他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彻底走出了阴影,这是何等的勇敢和坚韧。
我发现史铁生对生死的见解深刻而独特。作者在苦难的磨砺下,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
是的,对生死不必有太多的追究。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想想“怎样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没有明确的定义,全是人们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的差异。
作者经常在地坛公园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顾的小草……它们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事物,从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从而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的我们,又怎能因一个挫折就轻易地放弃自我?
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生活,不因挫折而自弃。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但是命运的神秘与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实,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得真切,来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