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坐火车的女人观后感
大学的时候,我坐的是绿皮火车,车票很便宜,半价后只有26.5。寒暑假期间,都是和我一样的穷学生,手提肩背偌大的行李,狼狈的挤进人群,运气差的甚至要站上一夜,腆着脸到处找空位。空气里飘荡着方便面味、汗味和各种闲言碎语,春运期间过度拥挤的车厢,考验着你膀胱的容量。无论如何,你都不会觉得这种一趟充满乐趣的旅行。好在那时候还非常年轻,什么都不放心上。后来也坐过软卧飞机,再没了这种窘迫的感觉。反而春运坐了一次汽车,一辆车开过来,急着回家的人争先恐后往车门上扒,竟然把车门挤坏。因为假如你不去挤,你安分的排队,下辈子也到不了,只能在寒风中干冻着。
有钱的人们开汽车,有势的人们坐专车,有关系的人们搭顺车,剩下的人们只有从彼此手中抢夺。难看不要紧,达到目的足以。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罪恶,它腐蚀人心,让人变得贪婪狡诈,无恶不作。你偷、你骗、你抢,无不是因为你穷,你坐的是一趟绿皮火车。
这就是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困境,贫穷而软弱,被生活的负担压的苟延残喘,没有了淑女应有的体面光鲜,没有闲情搔首弄姿,活的很尴尬,没有安全感,在险恶的底层社会里如履薄冰。因为周围都是穷山恶水的刁民,目光里都带着掠夺,嘴角边滴着觊觎。即便你一文不名,你还有一些姿色,可以供对面猥琐的男人得寸进尺的意淫。你明知道他意图不轨,却只能心中暗骂,小心提防,因为火车开了,除了硬着头皮坐下来,无处可逃。
在这种资源稀薄的环境里,当一个胜利者最为重要的因素不是步步为营的智谋,而是你无法算计的机遇,也许正当你算好了下一步,老天一个喷嚏,就把你的棋局打乱,再看看,刚才的运筹帷幄全是白费心机。困窘的生活只能教人变得丑陋,没有能力改变,就只能低自尊的苟活。你和别人一起降生于世,你从小就要在狼多肉少的社会关系里学到先下手为强,阴沟里的人是没办法当一朵白莲花的。你若看清了一切,却也只能身不由己的接受贫穷的荼毒,直到死亡还你自由。
第2篇:坐火车的女人观后感
一开始 我完全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心情放松 把它当一部简简单单的动画短篇开始欣赏 4’08”后 气氛开始不对了 5’00”转入黑夜我连忙打开宿舍的顶灯 喘了口气 嗯 继续看… 越来越诡异 我浑身战栗 却又欲罢不能 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 硬着头皮 继续... 11’08”更加恐怖的景象出现了 我连忙用手捂住眼睛 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间悄悄偷看 罪恶的勾当 一张模糊而扭曲的面孔… omg 一瞬间 我血液凝固 心灵完全与女主人公合为一体在恐惧的驱使下 不停的奔跑 奔跑 不知道前方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但是始终不敢停下 生怕一旦回头 就会被什么东西给吞噬… 穿过一节又一节的车厢 精疲力竭 她摔倒在地我泪流满面… 终于 音乐逐渐柔和 飞蛾翩翩起舞 女主人公看到了就赎之光…
呼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 没想到平时竭力避免看恐怖片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遭遇了这么一部恐怖动画....短短17分钟的片子让我感觉时间长得看不到终点 影片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想 是在探讨人为什么会恐惧 片中女主人公不断遭遇奇怪的人 看到诡谲的景象 但那些东西随后又一一消失让人分不清到底是真实还是幻象 这是不是想要说明 真正的恐惧其实并不是外界带来的 它一直都悄悄躲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只等某一时刻某件东西无意中触动了我们的某根神经 它便在瞬间倾泻而出 拼命吞噬我们的心灵 而在恐惧的追逐下 大多数人 (比如我) 本能地就会选择逃跑 不顾一切地逃跑但越想逃避却越是深陷其中 那种感觉 就像好不容易从一个噩梦中挣脱出来却发现自己不过是走进了另一个更加黑暗噩梦…
火车上的女子在飞蛾的指引下找到了永恒的宁静 可是 现实中的我们呢 那些陷入黑暗的灵魂 有谁愿意帮忙拯救 那些时时纠缠我们的不安焦躁有谁能够指引我们走出心灵的牢笼PS. 似乎西方中 飞蛾承载着某种正面的意象 好几部动画作品中都出现了它们小小的身躯 追逐光亮 常常扮演指引方向的使者大概文化差异吧 我一时还不能认同 有待进一步了解
第3篇:坐火车的女人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伴随着低沉的大提琴声,横轴的长镜头展示了车站的破败景象,车站一片狼藉,遍地都是废弃的皮箱、家具。Tutli-Putli女士背负着行李在车站等候,沉重的行李使她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忽然间,远处传来汽笛声,一列火车飞驰而过,气浪的冲击让她差点站不稳脚跟。火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影片中是现代社会的象征。Tutli-Putli女士上了车,无助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密闭的车厢令人感觉异常的阴暗、色调压抑,这象征着理性霸权对人的禁锢。
在晦暗的车厢里,乘客们都在自扫门前雪,目光的交汇反而加剧了彼此间的陌生与疏离。市民社会的出现早已使共同体生活趋于瓦解,社会分工使人们不得不受限于一种被塑造出来的自我认同,人们放弃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事务。于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消失了,代之以精神上的重重隔膜。
列车上有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叫做:How to handle yourenemies(如何收拾你的敌人)的书,公共领域瓦解了以后,理性霸权通过各种规训机构对人们的身份进行划分和定位,并根据这种身份限定安排了不同的事务,生存压力和社会舆论的鼓噪使人们将这些事务列为自己的首要事务。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去适应规训权力所限定的各种理性化的标准和规范,标准的单一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连一个幼小的孩子都不得不学习这种斗争技巧。
现代化不仅无情地吞噬了孩子的童年,还强化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依附关系。Tutli-Putli女士的对面坐着一个男人,满脸横肉,目光凶狠;他的性骚扰令Tutli-Putli女士感到不安。这个场景很明显在暗示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结构,人类历史的整个理性化进程由男性主导,于是男性成为了现代规训机构的管理者,而女人则被排斥在理性化进程以外。男女两性在理性化进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双方在理性时代权力结构中的不同位置,男性得以确立其对女性的统治,而统治的终端则在于性。理性化的进程使男人被塑造得更理性,更具攻击性,这正是规训机构对其管理者的职业素质需求,影片用一个画面展示他在打网球时孔武有力的样子,很明显是为了刻画男性的这种攻击性。
现代人生活在危险之中,却自以为安全,在现代社会,人类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理性化系统,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由机器决定自己的存亡,影片开头那盘随着列车的颠簸变换棋局的就暗示了这一点。理性化的系统看似完美无缺,运转自如,然而一旦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故障,便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全面瘫痪,甚至因系统的崩溃而引发大灾难,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夜幕降临了,火车停了下来,乘客们都陷入了梦乡,却不知道人体器官走私团伙早已蠢蠢欲动。
第4篇:坐火车的女人观后感
《坐火车的女人》的作者为取得素材曾在加拿大境内坐了近两周的火车。这里简要说一些无关的话。作者为什么要选在加拿大境内坐火车呢?抛弃掉一些个人因素,我认为加拿大地广人稀,货车或行驶在空旷无垠的平原上或停留在阴森恐怖的密林中,而这些恰恰也构成了短片的主要场景(试想一下,如果是在中国坐火车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恐怕就是一部完全不同的影片了)。这让我不禁联想起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正是由此开始,我的思路便完完全全得被打开了:
影片的故事情节发展在我看来完全与《荒原》的五个章节对应着(这种创作手法并非作者独创,爱尔兰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故事内容看似杂乱无章且晦涩难懂,实则在内部结构上与荷马的《奥德赛》有紧密联系,不但章节一致,连主题也互相呼应)。我将在影片赏析的过程中与《荒原》做每一章的对照解释,以便每一位读者能够更为明了的理解影片。
一(1):影片开始在一处寂静阴暗的月台,水平移动的长镜头记录着昏黄的灯光下一串长长的行李,锅碗瓢盆,皮箱家具云云,月台本应是人群往来如织的地方,充满生命活力且忙碌的地方,而作者呈现的却是毫无生机的压抑的站台。一个女人孤独地站在那等待着一辆火车。火车会来吗?由哪里来?又去向何处?这是人类最为深邃的哲学命题。在此观众隐约已经感到一种沉重与迷茫。或是历史的沉重,或是生活的繁重,这些重量同时压在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身上。世界,种族,国家,民族,故乡,家庭,社会,婚姻,这些由大致小的每一样都压在我们身上,我们与那个女人同样是重担下的骆驼,不同的是我们无比脆弱。
一(2):《荒原》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艾略特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二(1):汽笛声里火车疾驰而来,仿佛生活的变故突然降临,那个女人像我们面对生活一样险些招架不住,
第5篇:坐火车的女人观后感
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它是否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对时代精神做出了回应,《坐火车的女人》(MadameTutli-Putli)显然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这一部富有后现代色彩动画短片通过一个女人在旅途中的经历,讲述了这个被技术理性所宰制的时代人的生存困境。影片短小精悍,片长仅为十七分钟,完全没有对白。有时候,无对白的短片更能揭示我们时代的痼疾:简短的篇幅可以使情节更为集中,无对白的设计更能使我们专注于影片所展示的各种意象所隐喻的内涵。远胜过那些动辄二三小时、靠华丽场面和所谓赚取票房的好莱坞大片。
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理性化的进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应的各种也随之走向完善,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这一进程,资本主义则是这一进程目前所达到的最高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人类生活正在被逐渐纳入一个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这就是一个日趋理性的社会,一个越来越千人一面,越来越整齐划一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代价则是个性的泯灭与自由的丧失。
对理性化进程的正是这部短片对时代精神所作出的回应。现代电影业诞生之际,正是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之时,最初的经典电影无不以反思现代社会,批判资本主义著称,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莫不如是,这一传统甚至在《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类好莱坞商业大片中也有所体现。《坐火车的女人》显然延续了这一传统。
影片一开始,伴随着低沉的大提琴声,横轴的长镜头展示了车站的破败景象,车站一片狼藉,遍地都是废弃的皮箱、家具。Tutli-Putli女士背负着行李在车站等候,沉重的行李使她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忽然间,远处传来汽笛声,一列火车飞驰而过,气浪的冲击让她差点站不稳脚跟。火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影片中是现代社会的象征。Tutli-Putli女士上了车,无助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密闭的车厢令人感觉异常的阴暗、色调压抑,这象征着理性霸权对人的禁锢。列车上有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叫做:Howto handle yourenemies(如何收拾你的敌人)的书,公共领域瓦解了以后,理性霸权通过各种规训机构对人们的身份进行划分和定位,并根据这种身份限定安排了不同的事务,生存压力和社会舆论的鼓噪使人们将这些事务列为自己的首要事务。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去适应规训权力所限定的各种理性化的标准和规范,标准的单一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连一个幼小的孩子都不得不学习这种斗争技巧。
现代化不仅无情地吞噬了孩子的童年,还强化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依附关系。Tutli-Putli女士的对面坐着一个男人,满脸横肉,目光凶狠;他的性骚扰令Tutli-Putli女士感到不安。这个场景很明显在暗示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结构,人类历史的整个理性化进程由男性主导,于是男性成为了现代规训机构的管理者,而女人则被排斥在理性化进程以外。男女两性在理性化进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双方在理性时代权力结构中的不同位置,男性得以确立其对女性的统治,而统治的终端则在于性。理性化的进程使男人被塑造得更理性,更具攻击性,这正是规训机构对其管理者的职业素质需求,影片用一个画面展示他在打时孔武有力的样子,很明显是为了刻画男性的这种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