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作文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

2022-10-13 05:34:06观后感272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一)

在莫斯科,一个车臣男孩被控杀害了他的养父。12个来自不同行业的俄罗斯男人作为陪审员聚集在一所中学的体育馆内讨论如何给男孩定罪。整个案件看起来事实明显且证据确凿,各有私事的陪审员巴不得赶紧结束讨论,于是他们一边催促一边玩闹并决定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这个关乎车臣男孩命运的案件。

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投票表决的时候,11个人甚至位置还没有坐好就投了小男孩有罪,只有一个工程师不认同,比起这个案子更多的陪审员惦记的是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演出.....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完事的托辞。

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下陪审团沸腾了,有的说"你怎么回事,我还要赶车呢,不然就误点了",有的说"我还得参加表演呢过几个小时,赶紧投啊别瞎折腾"那个工程师说:"我们这样投票会不会太快了,我们不可以这么草率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随后工程师饱含深情说了一个关于他自己的.年轻时候的他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外面同时做三份工以补贴家用。工程师努力工作,发明了一种大有可为的元件。所里很满意,奖励了他50卢布。他兴奋的拿着50卢布回家交给妻子,但妻子看着那张可怜的钞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外国公司想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专利,但工程师拒绝了,他希望这个发明能造福本国人民。他拿着专利跑遍了俄罗斯,每到一个地方得到的总是同一句话: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这里用不上。绝望的工程师开始酗酒,并因此而丢了工作和妻子。他每天不停的喝,想死去卧轨。但没有勇气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工程师只能到处招惹是非,希望别人能把自己打死。有一天,他在有几百人的火车上又耍起了酒疯,希望能有人教训自己甚至把他扔下火车。但所有人都冷漠的把脸扭开,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和她4岁的小女儿给予了她一点关心。小女儿问妈妈,这个叔叔疯了,我好害怕!母亲回答到,宝贝,叔叔没疯,他只是很伤心。后来,工程师把专利卖给了外国公司,并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也再没有酗酒。本该卧轨而死的他就因为那位母亲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关注,现在70%的手机都在应用它的专利,而那位母亲成了他的妻子,那个小女孩成了他的女儿。

接下来的过程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具有不同思想意识的12个人展开了交锋、争论、控诉和思考。每一个人都声泪俱下的讲述了自己在俄罗斯最混乱的20多年里的辛酸往事,从中我们明白了他们判小男孩有罪的各种主观理由,有基于对幸福的妒忌,有对外来人口和外民族的仇视,折射出每个人光鲜背后的晦暗和阴影.最后通过对相关证据的疑点客观分析,实现了大扭转结局,11个人赞成投小男孩无罪.一个人投有罪,投有罪的那个人理由是"我早知道这个小孩是无辜的,但是我还是要投他有罪,只有监狱才能保证小男孩的安全,如果我们判他无罪的话,那嫁祸给他的人一定会千方百计再陷害这个男孩,而且这男孩由于养父的死也会去复仇,"更多剧情这里就不透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这个编剧实在是太强大,太感人了,无怪乎连普京看了这片都潸然泪下,也许只有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会对俄罗斯动荡年代的苦痛有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二)

作为欧罗巴几大人种之一,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样,在欧洲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优秀代表——俄罗斯人,他们的性格和成就,如同伴随他们成长的伏尔加河水和伏特加烈酒一样,一半是宁静,一半是疯狂。他们时而美丽,如顿河边晨曦中戴花边的金发姑娘;他们时而粗鲁,如乌拉尔山脚下哥萨克小镇的醉酒大叔。在 很多领域,俄罗斯人总有惊人之举,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发射卫星和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国家,比如年以不流血的最小代价成功实现苏联解体…在文学影视领域,他们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而下面要讲的,不是那些远去的大文豪们,而是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代表作——《十二怒汉》。

十一长假是个荒谬的刺激消费的举措。人们收入本身就不高,还打着刺激消费的全国狂欢。这就好比中国股市,池子本身就不大,还不断往里抽水,想不被榨干都难。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坑爹的长假经济效应根本就不奏效。当然,这只是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什么刺激消费,都让它见鬼去吧!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天放松的日子,不出去走走实在对不起祖国和党的关怀。于是乎,所有的景点,君不见,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简直就是一个个灵长类动物园,和笼子里的大猩猩们没啥区别。对于逛多了动物园的我来说,长假七天没有对国家经济增长做过什么贡献,于是扯几句这几天看过的电影的文字,舒缓愧疚之情。

《十二怒汉》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个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影片长达两个多小时,场景在法院旁边一所学校的活动室里,狭小、单一、枯燥。但作品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巨大成功,必然有其妙处:

第一,新瓶装旧酒,酿酒材料不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翻拍于美国年版《十二怒汉》,大学上选修课时曾听老师提到过这部电影。美国版的《十二怒汉》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先后有三版《十二怒汉》问世,但反响平平。直到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这一部,才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用了新瓶子。影片以俄罗斯车臣为背景,由一个车臣少年涉嫌谋杀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展开叙述。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在斯大林独裁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烈,车臣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前几年因冲突不断频频吸引世人关注。影片中除了十二个陪审员在活动室中为车臣少年是否有罪展开争论之外,还用黑白、诗化的镜头断断续续地展示了车臣冲突的血腥,特别最后阶段一只狗叼着一只被炸断的手,手上的戒指反射刺眼出的光让人深感战争的恐怖。车臣问题可归结为民族问题,但终究还是宗教冲突和文明冲突。诚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未来世界的冲突和战争基于文明的冲突。其实这个观点千年前就适用。自萨拉丁于年占领耶路撒冷后,穆斯林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冲突便绵延不绝,多达九次的十字军东征并没有消除仇恨。而今,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与欧美____国家的矛盾越来越深,车臣与俄罗斯之间也如此。东罗马灭亡后,包括车臣、黑山、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等巴尔干半岛和外高加索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属于伊斯兰教,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属于基督____矛盾不断加深。这一点,中国的新疆、宁夏最为相似。尽管马克思那个傻逼把宗教说得一无是处,但是人类是离不开宗教的。尽管都是斯拉夫人,但正因为宗教、文明冲突的原因,车臣地区才会如此动荡不安。而导演刚好抓住了这个新瓶,装下“十二怒汉”的旧酒,客观地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看来俄罗斯主管电影发行的政府部门比较开放。这是要是换在广电总局牛逼哄哄的中国,拍一部新疆关于民族矛盾的片子是不可能的事儿。总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恰当地运用了车臣的背景使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还专门观看了这部电影。而这也是先前几部翻拍片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少数战胜多数”的个人主义思潮。东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异就是农业社会集体主义和商业社会个人主义。如在上的差别尤为明显。东方提倡填鸭式的教学,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西方提倡放羊式教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把希腊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而在中国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相信组织(集体)的安排”,文化差距一目了然。俄罗斯虽然经历过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观,但其根本还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影片中,十一个陪审员一致赞成车臣少年有罪,唯有一个陪审员不赞成。经过层层争论,最终使赞成票与反对票的比例由变为,令人膛目结舌的结果。这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只发生在简陋的活动室里,没有好莱坞式的惊险打斗、美女衬托,但拯救了一个鲜活的无辜的生命,依旧伟大。

第三,也是此部电影的核心——陪审团制度。所谓陪审团制度,指的是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此制度多用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陪审员要有一定的资格条件,如国籍、年龄、职业等。影片中的位陪审员来自各行各业,有于哈佛大学的上层阶级,也有开出租车的底层人。陪审员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争议不断。一方面,陪审团制度保证了普通人民参与行使司法权,使普通人能够司法过程中参与的人民性、组成人员的人民性和裁判的人民性,同时因为有陪审团的直接参与,可以根据陪审团的意见修改法律而具有造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民的参与,可以推进公民知法、守法,具有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总之,陪审团制度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中国时下一起起冤假错案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陪审团制度也有不足的一面。因为陪审员不是专业人员,有时会受情感、种族等因素影响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审判。如上世纪年代美国辛普森案,不管检方的证据是否充足,由于陪审团都是黑人(辛普森是黑人),陪审团一致判定辛普森无罪。再比如今年的总裁卡恩,因为涉嫌强奸女服务员而被宣判有罪,几天后又戏剧性地被宣判无罪。这些缺点成为很多人冲击陪审团制度的理由。其实,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陪审团制度也不例外。但是,陪审团制度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截止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它。正如影片中的陪审团成员,平时他们如沧海一栗,是社会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然后正是通过陪审团这一制度,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来捍卫一个国家的司法正义,成为制衡司法专横的有力武器。试想一想,假如前几年的江苏彭宇案有陪审团参与,最后的判决结果还很难说。也正是因为受这一案件的影响,现在社会沦落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尴尬境地。正是因为陪审团制度的缺失,成为中国难以实现法治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对于人性的描写。人性是恶的,自私的?还是善的,无私的?影片通过几次谈话来展现。一是墙上有污染的管道。那个管道已存在四十年,照此下去,他还会存在四十年。为什么,因为公家的东西,没人去在意,更有甚者据为私有。这就好比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越是公共的财产,越是没人管理,越是容易受到私心的掠夺。目前中国的巨大的国有资产,不正是一个巨大的公地悲剧吗?二是名陪审员一致作出车臣少年无罪的投票后,陪审团主席提出一个问题:车臣少年无罪释放后,无家可归,肯定会遭到追杀。陪审团宣判他无罪,但同时也宣判了他的死刑,怎么办?此时陪审员们的反应是自私的,有的要去会女友、有的赶着去演出…但同时,他们的理由也是合理的。人性本身自私,我们无须高举道德的棍子棒杀其他人。因此,人是二分善八分恶,需要用法律去威慑,用道德去教化,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最后,关于结尾。东西方民族的心理差异,在电影结尾处尤为明显。西方重过程,在结尾处简单化或者模糊处理,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比如《魔戒》第三部的结尾很有趣,观众会认为这是在为将来再拍续集埋下伏笔,但更多的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部电影也同样如此,结局很明显讲得不那么详尽。不然,怎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东方重结果,中国包括香港的电影则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最后一定是皆大欢喜的、热闹的,在酒杯和鞭炮声中结束的,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两种方式,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文化心理差异罢了。

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三)

一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完全在一个三十平方米左右的狭窄空间内进行,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烦闷和无聊的电影,却有着震撼人心的情节安排以及引人思索的深刻内涵,这就是美国1957年的电影《十二怒汉》。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美国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检察官提供了其购买犯罪工具的证据以及两名目击证人的言之凿凿的证言(一名楼下老人称听见青年大喊“我要杀了你”之后还看见他冲下楼,住在对面的女人说亲眼看见青年拿刀刺向其父亲),且被告无法提供合理的不在场证明(其声称案发期间在电影院看电影但却说不出影片名字和演员姓名),所有证据一起指向被告人犯有一级谋杀罪。法官在对陪审员的职责和讨论规则(即必须达成一致意见)进行简要阐述后便将决定罪名是否成立的重要使命交给了陪审团。随后十二名陪审员进入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内讨论案件以决定被告人的罪名是否成立。十一名陪审员判定被告人有罪(guilty),只有一名陪审员对此提出异议,他坚持认为综合整个案件事实以及证据情况,不能确定被告人犯罪,并对检察官的指控和证人证言提出了质疑,凭借着他冷静耐心的分析以及逻辑严密的思考,不断地说服其他陪审员,而被他说服的陪审员反过来与他一起寻找更多的“合理怀疑”,包括楼下的跛脚老人在电车经过时能否听见争吵及他走到走廊看见被告人的时间,另一目击证人的视力问题等等,最终说服了全部陪审员,将这一宗几乎已成定局的判决推翻,得出“not guilty”的一致意见。

电影通过一宗案件反映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运行以及其在司法判决中重要作用。美国陪审团的陪审员完全随机抽取,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肤色、职业、程度等,他们不受任何人操控,独立于政府和司法系统之外,一旦被选中就必须集中到封闭空间内,不受外界任何干扰。他们既有着人性的阴暗与自私,也有着极强的理性与良知。影片开始时,陪审员们千姿百态,有的想着赶紧投完票以免错过球赛,有着借机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生意,有的还趁别人讨论时下棋,让人不得不对授予这样一群人如此大的权力是否合适产生了质疑。然而,当有人对案件提出了冷静的分析和疑问时,大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将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从而集中到了对案件的分析与讨论上,完全凭借自己的良知以及对司法制度的信仰来做出自己的判断。正如影片中那位持有异议并始终坚持和引导着整个讨论方向的陪审员所说的,我认为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部分。

美国陪审团制度无疑对我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在当前司法公信不强、公众对司法产生质疑的背景下,引入陪审团制度,使普通民众参与到审判程序中来,让普罗大众的良知和理性对案件作出事实判断,既能消除民众对司法不公的质疑,也利于对公众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法官在整个过程中负责主持庭审、对陪审团作出指引并根据陪审团判断结果决定量刑。影片中法官对陪审团成员如此说到:“预谋杀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刑责最重的罪名。你们都已听过证词,也明了法律条文的规定。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地理清这宗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你们手里。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如果你们裁定被告有罪,本庭将会对他施以严厉的惩罚,最高的惩罚是死刑,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短短的几句话,却有很深的含义。第一,陪审团成员掌握生死决定大权,必须经深思熟虑后作出决定。第二,只要存在合理怀疑,必须做出无罪判决,也就是说不管控方提供的证据多么确凿,只要其中有一点值得质疑,那么整个指控都可能不成立。尽管合理怀疑的认定存在主观判断,但这一制度却极大地捍卫和保护了个人在面对强大国家机器时的权利。第三,良知是陪审团成员不可或缺的,也是陪审团制度存在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信公众的良知,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明白坚持良知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每一个陪审员都坚守自己的良知,在坚守中不断争吵与碰撞、说服与被说服,才产生了让人信服的正义。

再来一篇
上一篇: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下一篇: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顾诵芬观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