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兴衰之鉴》观后感范文
12月2日,大型廉政教育电影《兴衰之鉴》在工人文化宫正式上演。该片以中国秦以后至清代的兴衰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历朝历代兴衰的背后原因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内容充实,厚重大气,观看之后令人深思。
自古以来,贪官污吏各有不同,但清官廉吏却都是一样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无不以人民的幸福为目的,以国家兴衰为已任,体现出一个廉吏的责任和担当。政治清,则国家兴,官吏腐,则国运衰。从魏徵、范仲淹、王安石,到海瑞、张居正、于成龙、郑板桥等,影片中的清官总是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廉政楷模。
唐朝一品大员魏徵生活极其节俭,临终前家中的后宅连正堂都没有;清朝重臣于成龙每顿饭几乎都是萝卜白菜,而被后人赞誉为“于白菜”。这些真实再现的画面,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唐朝在全盛之时,帝国大厦却轰然倒塌;宋朝人的富足却不能阻挡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明清的广袤疆域却没能换来永世安宁。历史警钟时时在提醒人们,国家无论有多富,疆域无论有多广,贪官污吏横行就必然要走向覆灭。所以在国家富足、人民生活安乐之时,我们更应铭记反腐倡廉。
通过这次观看影片,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政治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时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第2篇:《兴衰之鉴》观后感范文
“廉”者,官德也;“政”者,清正也。纵观历史,廉政二字可穿越中华上下五千年兴衰浮沉,追溯到原始氏族部落中的萌芽,与国家的兴盛和灭亡休戚相关。一个个王朝的兴亡更替反复证明了:“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开篇之作——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而在今天,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和国家追求的廉政新风就是要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一方面在干部中弘扬廉正干练之风气,加强官员自身官德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十分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他认为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用权有着相当重大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官员是群众的榜样、公众的表率,官员之行事是一方公论之尖,官员之作风是一方效仿之范。部分影响整体,个人影响集体,而在中国社会和官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尤为重大。注重个人官德修养,弘扬清正廉洁之风,应当成为每一名官员干部的为官之本、做事之则。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以公正廉明之名深入人心的宋朝明官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政的是腐败。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只有清正廉明、严于律己、俭以养身的官员才能被人民和历史铭记。诗经之中《诗经·甘棠》一篇便是西周时期的人民为纪念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而作,满溢着人民群众对于有德之官的深切缅怀之情。那些恪守为政之德,始终坚定自己立场,坚持自身操守的政治家们在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至今感动着我们。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中的第三维“廉”指的就是廉洁方正。廉政对于国家命运之重大影响决定了它不经要从个人品德方面进行强化,更要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保障。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而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也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是廉政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地位确定了,制度建设靠得住,廉政建设才靠得住。面对日益加大的反腐强度和日益严峻的反腐形势,制度建设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保障性建设,必须贯穿始终,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政者正也”。正人要先正己,做廉政建设表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去讲别人、去管别人、去监督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上级关于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要带头遵守各项,把本单位的廉政工作抓好,以自己的言行去带动他人一起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反腐倡廉,把廉政真正地建设好。
第3篇:《兴衰之鉴》观后感范文
近日,北山社区支部的七名党员组团来到新密市青屏剧院,观看了廉政文化纪录片《兴衰之鉴》。观影后,我们这个临时党小组进行了观影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尤其对正处在新时代历史关头的基层党员干部来说,这部片子更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烟尘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数千年的华夏历史,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兴衰之鉴》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深厚,立意高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贯穿着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的全过程。历朝历代在反腐败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鉴》,李商隐的这句诗词始终在脑海,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我们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打赢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坚持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我们作为基层社区的共产党员,与普通百姓零距离接触,我们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决不能给党抹黑,决不能失去群众的信任,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上,要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认真履职,公正守法、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党忧党,在党护党,从自身做起,做廉洁从政的模范。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共产党人,只要始终秉承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走出历史的怪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4篇:《兴衰之鉴》观后感范文
为充分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根据漯河国资委2017年11月21号下发的《中共漯河市国资委关于组织观看电影<兴衰之鉴>的通知》要求,昌建集团委员会组织各党支部全体党员到漯河人民会堂礼堂集体观看历史廉政文化教育影片:《兴衰之鉴》。
2017年11月23日晚上七点,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纪委等联合摄制,河南影视集团投资出品的历史廉政文化教育片《兴衰之鉴》,在漯河人民会堂进行专场放映。礼堂内座无虚席,昌浩党支部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了本次观影活动。
纪实创作的画面再现历史场景,影片全程几乎没有任何台词。采用旁白解说的表现手法,从汉唐开始,陆续呈现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万历新政和康乾盛世。用真实记载的历史事件,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个封建王朝初期廉而兴,后期腐而衰的周期现象。
唐朝何以从“贞观之治”演变出“安史之乱”?北宋为何从一个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历史深处?……
影片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兴衰更迭为线索,以“廉则兴,腐致衰”这一千古不变的治国之道为主题,探讨王朝成败得失、兴衰治乱的根源,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自古以来,贪官污吏各有不同,但清官廉吏却都是一样的。
从魏徵、范仲淹、王安石,到海瑞、张居正、于成龙、郑板桥等,影片中的清官总是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廉政楷模。唐朝一品大员魏徵生活极其节俭,临终前家中的后宅连正堂都没有;清朝重臣于成龙每顿饭几乎都是萝卜白菜,而被后人赞誉为“于白菜”……这些真实再现的画面,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呼唤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向往,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兴衰之鉴》为广大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影片结束后,昌浩党支部所有党员普遍认为《兴衰之鉴》是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的佳作。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和贪污腐化的危害性,要牢牢记住影片所传达的精神,以廉为鉴、不忘初心、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观影结束后昌浩党支部还将通过座谈会、研讨交流会、撰写观后感等方式,确保真正从影片中获得警示,知史明镜,升华思想,为企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兴衰之鉴》,警钟长鸣,引人深思。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
第5篇:《兴衰之鉴》观后感范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月21日晚,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全县宣传思想系统干部职工一起观看了《兴衰之鉴》廉政影片。该片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兴衰更迭为线索,以“廉则兴,腐致衰”为主题,采用回顾历史的纪实创作手法,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立体呈现和概要点评,以达到鉴古知今、成风化人的效果,是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观看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自古以来,贪官污吏形形色色,但清官廉吏却都共性相同。从魏徵、范仲淹、王安石,到海瑞、张居正、于成龙、郑板桥等,影片中的清官总是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廉政楷模。唐朝一品大员魏徵生活极其节俭,临终前家中的后宅连正堂都没有,以至于皇帝李世民深受感动,把建造宫殿的材料为他建造了正堂;清朝重臣于成龙每顿饭几乎都是萝卜白菜,而被后人赞誉为“于白菜”;郑板桥到山东范县赴任时,简化礼仪,不要排场,带着书僮,骑着一头毛驴,驮上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即走马上任,范县百姓把他当作敦厚长者来敬重他……这些真实再现的画面,全方位展示廉政文化应有的,生发对当今时代的启迪。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他说:“强化不敢腐的震撼,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通过这次观看《兴衰之鉴》活动,我们深知,作为宣传战线的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好宣传工作的责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廉政建设,具体要做到:
一、以案为鉴,以古为镜,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要把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这次的警示教育学习活动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认识、理解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名宣传干部,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一名党员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构筑起牢固的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干部,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廉洁自律。许多铸成大错的领导干部,在反省自己一步步走向堕落罪恶的过程时,普遍反映出一点,就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小动作、小利益开始,诱发他们私欲膨胀,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逐步陷入到不可自拔的境地,造成对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的极大危害。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宣传干部就要始终正确对待权力,立志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安分守己为党工作;始终牢记政治责任,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形象。
三、注重细节,把握分寸,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作风体现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作为宣传干部,在工作中,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不断提高自警自律能力,坚决抵制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以案为鉴,以古为镜,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总之,我们将把这次警示教育活动的收获和成果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努力在工作作风和工作节奏上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既守则如磐,又与时俱进,探索工作难题的新举措,奋力彰显主流思想舆论的感召力,有效地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在全县上下营造天朗气清、积极向善、推动发展的舆论环境,构建文化新闻传播新格局,开创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