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哎)……”每当耳畔想起这熟悉的家乡旋律,身为沂蒙儿女,感恩于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小桥流水的生态宜居滋养着我,文人墨客的文化历史底蕴涵养着我,巍巍蒙山的浩然气魄鼓舞着我,沂蒙山区的红色历史着我……走进大青山,感慨于革命先烈们的革命信仰;再见孟良崮,感叹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军民鱼水一家人的革命亲情……身为沂蒙儿女、一名选调生,更要向先进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自己当初考选调生的初衷。
梦想为马,不负韶华。曾几何时,时间车轮滚滚而过,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又有几何,有的人如轻纱般,风吹而过,雁落无声,而有的人却青史留名,牢记于人民心间。还记得省委组织部刘炳国部长做的动员,从为什么选调生要到基层,到基层干什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选调生这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讲解了作为一名选调生,如何作为、如何成长,使我更加意识到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不负初心,不负众望,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低下头来,俯下身子,做人民的孺子牛,做人民的儿女。梦想为马,指引着我前行;不负韶华,给我前行的动力;成为一名选调生,服务百姓,是我一直前行的目标。
不忘初心,以民为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幸运的我,幸运的成为选调生大家庭中的一员。不知何时起,自己身上愈来愈多了使命感、责任感。还记得的第一天,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任职村,一路上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砖绿瓦,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各家各户,街头巷尾,聊着家常的老人,一旁玩耍的孩童,记忆中模糊的乡村,慢慢清晰起来,热情的乔家庄村民、温馨舒适的乡村建设使我忘却了初入村时的不安,慢慢的一种熟悉、质朴的感觉油然而生。陌生而又熟悉的乡村,慢慢熟悉起来,也只有身处基层第一线,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的为民做好事、做实事、解急事、办难事。
实践为师,不断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工作的选调生,周围没有高楼大厦的林立,没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没有舒适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但抬起头来是蓝天白云、浩瀚星空;俯下身来,是一方方收获的土地,脚踏实地的感觉。褪去“书生气”,沾上“泥土味”,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村内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积极带领全村党员不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在真抓实干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多看书、勤思考,从书本中不仅能得到历史的智慧,认清历史规律,提高自身素质与思考能力,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幸运的我,成为一名选调生,惟愿朵朵花开淡墨痕,在基层建设中留下我的足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以民为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深爱的这片沂蒙土地,为了这片土地上热情质朴的沂蒙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走下去,真抓实干,紧跟时代步伐,助力乡村振兴,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历史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第二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2022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扶贫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他们一年四季朝夕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的吃穿住行倾尽全力出谋划策,为祖国走向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奉献青春,用他们最热诚的心为贫困人民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最美的风景”。
你奔向河流小溪,浸湿了肺腑,却架起了幸福的桥梁。要致富,先修路,要变好,先建桥,人民要富起来,需通过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促进增收,如此一来,修路建桥变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大山村通往繁荣富强的成功大门,更是老百姓通往幸福安康的温暖之门。此时,我们扶贫干部站出来了,他们组建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协同我们的村干部以及无数帮扶责任人共同构建起强大的扶贫队伍。清澈的河流倒映着山清水秀,沉鳞在灿烂的朝霞下自由竞跃,这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映衬在安静的小沙滩上,用他们的辛勤奋斗为村民建起一条条宽广的大道,搭起一座座幸福的桥梁。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走出大山了!
你穿越山野丛地,洒满了汗水,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路通了,然而村民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得继续奋斗。这时,我们的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协调村民旧房改造、搞拆迁、引水源、拉电线,落实国家房屋改建政策补贴,为村民成功地搭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子。放眼望去,满山村矗立着一栋栋明亮的小楼房,充满生机的夜晚,村广场响起了动听的歌声,村民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着温馨的家园,村民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整个小山村沉浸在一片幸福温暖的氛围中。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山野丛地认真绘制着画卷,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一个个善良淳朴的乡村农民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焕然一新了!
你陷入田间泥坑,污浊了脚步,却迈向了胜利的港湾。房子建好了,就该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生计,发展产业促进村民经济增收了。我们的扶贫工作队难题又来了,要如何让我们这群憨厚淳朴但无专项技能的村民改变陈旧的思想去实现劳动致富呢?要如何让我们的山野田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带来劳动丰收呢?于是他们召集村民搞创业培训,做思想工作,拉投资赞助,成立农村合作社,联系本地企业工厂,帮助村民稳岗就业。山上的茶花开起来了,地里的果实红起来了,家里的猪牛壮起来了,就业的人多起来了,口袋的钞票满起来了,文明礼貌的习惯、干事创业的作风好起来了。朝霞倒映在田间,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脱贫胜利的港湾中不断发光闪亮。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富起来了!
闪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这一道道“最美的风景”,是支撑群众脱贫致富的脊梁,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带着满腔热忱与激情来到这片热土,希望能留下坚实的脚印,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一份喜悦与自豪,成功托起贫困人民阔步奔向小康的希望。
第三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近段时间,央视一套晚间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火了,该剧讲述了三名不同人物分别在不同情势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的故事情节既是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缩影,也是千万组工干部学习的榜样。
在“最美的乡村”中学做“乐于吃苦”的组工干部。剧中人物辛兰原本是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女主播,由于扶贫工作的需要,被下派到三道河子村当第一书记。家中年幼的女儿需要人照看,辛兰就拜托腿脚不好的老姨照顾,驻村后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刚进村时住宿、吃水问题都得自己一步步解决,还与村“两委”干部意见不统一、碰到故意刁难的群众,每件难事都是“硬骨头”。这位在机关工作没有农村工作的女同志,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干劲,同三道河子村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甘于奉献、不怕吃苦历来是组工干部的优良传统,他们或奋笔疾书在机关或汗洒在田间,不管在后方还是在一线,组工干部都要弘扬勤勉上进的工作作风,不计较个人得失,让“组织部的灯”闪闪发光。
在“最美的乡村”中学做“善于干事”的组工干部。唐天石是青山镇新上任的党委副书记,在处理群众工作中既坚持原则也具有灵活性,剧中,他施计让村支书现行重评贫困户资格、为上河峪村找到致富路、破获蜜蜂死亡疑案……在群众心中树立极高的威信。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为他足智多谋、善于化解难题而拍手叫好。工作中,我们经常为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机关党建“灯下黑”、“两新”党建质量不高等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而抓耳挠腮,这时候就得学习“唐天石”般的人物,静下心来,向领导请教、向群众取经、向同事学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多想,增强干事创业本领,就可以运用“十八般武艺”巧解“八十一难”。
在“最美的乡村”中学做“敢于创新”的组工干部。“建设体验式农庄、带领群众致富、打造美丽乡村”,名牌大学生石全有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通过整合村级闲置资源,邀请当地群众重拾传统手工艺和上新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打造旅游体验式村庄,直接带领村民创业把古川村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不禁也引发我们思考,现在很多村尤其是贫困村地区,村级无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群众种养殖传统单一,直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应该如何着手做好。作为组织部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两个重要方面,如何建强组织体系、盘活人力资源、做强产业发展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上,要强化党的领导,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大胆探索创新,把着力点放到增强“造血”功能上,把落脚点放在共同富裕上,通过入股合作、提供服务、混合经营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古川村”式的最美乡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最美的乡村》已经大结局,剧中道理却引人深思,在基层一线直接服务群众的我们,需要永葆初心,为“最美的乡村”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第四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脱贫攻坚是完成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古语有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何消除贫困、践行承诺、完成任务,共产党人有自己的方式。我们怀揣初心,铆足三股“劲”。
脱贫攻坚当有“日拱一卒”的韧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企图一蹴而就的想法,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脱贫攻坚必须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干。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脚踏实地的方式,推动此项工作。困扰中国几千年的贫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七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与深厚积累,终于在今天具备了实现质变的条件。此时需你我再接再厉、慎终如始完成最后的冲刺。总书记曾说:幸福不会从天降,撸起袖子加油干。过去的七十年是这样,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要弯腰流汗,赋予脱贫攻坚实干的色彩。“日拱一卒”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就是胜利,有韧劲才能行稳致远。
脱贫攻坚当有“摧城拔寨”的冲劲。如果说韧劲是平缓连绵的长河,那么冲劲便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是敢于直面困难的无畏。脱贫攻坚就需要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冲锋在前,用行动向人民表决心、述衷情。当然,勇敢不是蛮干,三思后行也不是瞻前顾后。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坚决的执行力。此三力汇聚一处,便是“摧城拔寨”的冲劲。攻坚克难冲在前,抓住时机,主动作为。这是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勇于向前的具体表现。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只有站出来,顶上去,困难群众才会信服我们,才会跟着我们一起干。困难群众和我们一条心,脱贫事业才会推进有力。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时就是最好的表率。
脱贫攻坚当有“排兵布阵”的巧劲。改变物质结构,也能引起质变,这便是巧劲的奥义。如何排兵布阵,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胸怀妙思,手有巧劲。笃行初心,俯身为民。全面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借力政策优势,激发内生动能。以“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对巧劲的理解。可以说,精准是对巧劲的最好诠释。做好“精准”工作,就能够降低脱贫成本,缩短脱贫周期。精准,首先来源于用人。以组织部门为牵头,将堪用之人放置于需要之处。为脱贫攻坚注入人才动力,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并让其绽放于脱贫事业中。精准,还来源于谋事。深入挖掘当地潜在资源,并利用各方积极因素,促进区域脱贫攻坚的整体提升。我们还要积极走访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使精准更踏实,让巧劲更坚实。
脱贫三年,已近收官。快马加鞭、铆足干劲踏实走完“最后一公里”,是所有扶贫人的共同责任。脱贫攻坚当有三股“劲”,但说到底这都是全体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初心劲。《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不可泄劲,必当全力以赴。用诺必践、战必胜的信念,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
第五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决战脱贫攻坚,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是对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服务本领的集中检验。攻坚妙计千万条,有效管用是头条!不管用什么办法、什么措施,都离不开示范带头。所以党员干部要发挥作用,全力以赴,演绎好脱贫攻坚的“头头是道”。
不耻低头,谦虚谨慎探贫因。基层是贫困的重灾区,更是各种致贫因素的集聚地。群众贫状相近,贫因不同,脱贫最高效、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找准贫因对症下药。为此,作为领路者、带头人,要怀着一颗学习之心,不耻下问,拜群众为师。带着问题和任务,多参加基层开展的脱贫会,认真听讲、收集信息;多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交流想法、学习优秀经验;多到贫困户家中坐坐,倾听群众心声,结合实际,找出问题。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密切跟踪与贫因相关的一切信息,不怕苦、不怕累,不管他人怎样不闻不问、怎样风言冷语,都要刨根问底,弄清贫因症结。
坚忍埋头,心无旁骛挖贫根。交人要交心,治病要去根。彻底挖贫根,三心二意不行,一蹴而就也不行,必须丢掉三招两式就搞完的念头,要埋下头来、静下心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干出一番名堂来;那种浅尝辄止、不下苦工,就想摘花结果的想法纯属天方夜谭。党员干部要秉持不畏艰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扶贫第一线,有针对性地到脱贫难度大、致贫因素深的地区,解读扶贫政策、介绍经验做法、发展特色产业,找到致贫根源。要加强思想引领,使贫困人员立志脱贫、有智脱贫,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彻底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果敢昂头,挺直脊梁解贫困。泰山压顶腰不弯,说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更是党员干部的操守。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千锤百炼,造就一副钢筋铁骨。面对贫困群众的各种困境,勇敢前驱,不管任务多么艰巨、困难多么重大,都要尽心竭力,绝不丢下一个贫困户。把握好“帮扶强度”,保障帮扶资源要素投入、组合及作用切合贫困户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形成合力。要把握好“帮扶幅度”,科学设置贫困户能够实现的成长目标,促进贫困户实现阶段性的进步,主动脱贫,达到真脱、会脱、不返贫的效果。
毅然领头,开山辟路闯贫关。火车快不快,关键车头带,在打赢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最后关头,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当好群众的火车头和主心骨。遭灾了就赶紧救灾,生病了就抓紧看病,不但要解眼前的燃眉之急,更要顾长远的发展之道。这其中自然有千辛万苦,但都要一口一口品尝、一分一分消化。唯有如此,贫困群众才能苦尽甘来,过上好日子。要积极想办法,谋出路,闯贫关,为贫困群众解决最急需、最关心、最期盼的上好学、住好房、就好业等问题,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把关掌舵。要当好群众事业发展的压舱石,不管面对如何风吹浪打、山水险恶等极端环境,始终坚定从容,充满信心。要关键时刻当仁不让,站得出来,能挺得住,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第六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用奋斗激起脱贫攻坚最美的“浪花”。
要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精神,在精准脱贫上下真功。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要实现“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重点、难点,沉下身子,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有效性。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续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进一步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扶贫脱贫举措、考核督查等的精准度,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在时代的潮流中,在历史的进程里,在脱贫攻坚路上,以奋斗与担当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
要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韧品质,在查漏补缺上下真功。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发出的铮铮誓言和郑重承诺,是党的初心与使命的生动映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当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加了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难度。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中国青年要敢于在一线锤炼,增长应对挑战、转危为机、完成任务的本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一鼓作气抓好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合力下足“绣花功夫”,抓紧完成脱贫措施“户户清”任务,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抓实抓细,做到脱贫攻坚慎终如始,用心用情,查漏补缺,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确保取得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要站稳人民立场,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忘我奉献,在服务民生上下真功。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久久为功的作风韧劲,构成了我们党成就历史性成就的价值底色和担当根基。俗话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贫中贫”之类难啃的硬骨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个最吃紧的时候,要发扬“劲”不松、“神”不疲、“脚步”不止的实干奉献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追击、勇往直前,脚踏实地,扎实抓好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住房安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控辍保学、移风易俗等各方面工作,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严的标准、最有力的行动,坚定不移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既置身于新时代,当不负新使命。坐而观之不如立而行之,安而任之不如奋而战之。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要以临战的状态、决战的姿态、决胜的心态,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贫困不灭决不退缩,让青春之花在脱攻坚战场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七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初遇脱贫攻坚到现在走进脱贫攻坚已有三年之久。回顾这一路,初遇时,脱贫攻坚是百姓眼中幸福生活的“代名词”;靠近时,脱贫攻坚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指标”;走进时,脱贫攻坚已是硕果压枝,丰收在望。
遇见脱贫攻坚,暖意融融,百草权舆。2017年3月,我在读研一,跟随导师做四川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相关的课题研究。因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条件特殊,境内不少地方是地质灾害高发和易发地区,所以课题组选点在凉山州进行入户调研。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调研中有不少彝族老百姓不会讲汉语,沟通交流存在很大困难,但是在访谈中,老百姓都能听懂“精准扶贫”这个词,而且会不断地重复“精准扶贫好”这句话。我好奇地咨询翻译大哥,大哥说:“你以前没有来过我们村里,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交通、饮水、教育、医疗都比以前好多了,老百姓都是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大家都很感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再过几年,等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比现在更好的……”阳春三月,与脱贫攻坚的意外邂逅,让我感受到了扶贫工作带给老百姓的满满希望。
靠近脱贫攻坚,烈日炎炎,万木葱郁。2018年6月,我读研二,有幸成为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组的一员,参与了三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的评估工作。在经历了初选、、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环节后,开始了为期20天的评估工作。在参与这项工作之前我一直以为脱贫攻坚就只是帮老百姓挣钱,培训后才知道脱贫攻坚工作涉及住房、教育、医疗、就业、交通、饮水、通讯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综合性工程。在这次评估工作中,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更立体化,我看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听到了贫困农户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肯定,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时隔两年,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对我说:“活到这把岁数,最感谢的就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让我不愁吃,不愁穿,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如火六月,与脱贫攻坚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带给老百姓的真实幸福。
走进脱贫攻坚,秋风习习,硕果压枝。2022年9月,我跟随单位同事入户走访,慰问贫困户,正式走进脱贫攻坚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贫困农户家中,我看到了因危房改造项目住进新房的廖大爷,因大病救助得以及时就医的张大爷,因教育政策顺利送孩子读大学的杨大哥,因帮扶人资金支持改厨改厕的李大哥……在帮扶村上,我看到了全部硬化的村道、修建整齐的新房、干净整洁的院坝、欣欣向荣的产业……在跟随书记入户期间,村书记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上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明显增加,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金秋九月,零距离走进脱贫攻坚,让我看到了脱贫攻坚结出的累累硕果。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十篇相关:
第八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2022年是特殊的一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路上多了一道“加试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总书记的话就是一针“镇静剂”,我们在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
脱贫攻坚战就像一部连续剧,没有完美的结局,怎能停播、怎能杀青?每个人都是这部脱贫攻坚剧中的主角,镜头的转角记录每个前进的脚步,一人一户一村的脱贫就像一部“微型剧”,记录着这几年脱贫致富的艰难路程。透过脱贫攻坚战中的“V视觉”,了解脱贫路上的瞬间。
一人一“镜头”。脱贫攻坚的镜头摄入人物景物是定格瞬间的永恒,记录着这几年脱贫攻坚路上每张笑脸背后的努力和幸福,每个贫困人口都是脱贫攻坚剧中的主角,他们的笑脸是定格瞬间最美的镜头。曾经站在泥土房门口的愁容,现在站在易地搬迁新房的笑容;曾经躺在病床上为医药费一筹莫展的脸庞,如今治愈出院的幸福笑脸;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却依然收入微薄,现如今成为掌握技术的新时代农民的自信……曾经的愁眉苦脸到现在幸福笑脸,背后是几年的努力,无数人携手共进,每一个幸福笑脸的定格都是脱贫攻坚这部大剧中最美的镜头。
一户一“微视”。每一户贫困户就是整个脱贫攻坚网中最小的单元格,每一户脱离贫困行列背后都有一个专属的故事,一个个微视频里诉说着与众不同的故事情节。有些家庭因一人的病痛而倾尽家底,有些家庭因孩子读书而不知所措,有些家庭因多人残疾而家徒四壁,有些老年无人赡养等等。每个家庭的贫困总是有它的缘由,而这几年国家一路的坚持探索,一户一策的制定,一对一精准到户的帮扶,国家政策的最大化扶持,如今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何不是一部部微妙绝伦、值得记录的微视频呢。每个从贫困中过来的家庭都经历了一场蜕变,从困苦的镜头到如今家庭新貌的镜头,一路的变化来自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精准扶持,每一户的脱贫出列都是一部奋斗史,都是值得记录的“微视”,永久记录着曾经的不易和现在的幸福。
一村一部“剧”。2015年就像脱贫攻坚新剧开拍的时间,拉开了新一轮脱贫攻坚剧的帷幕,每个人都是剧中的演员,都在紧张地准备着“新剧”的开拍。走村入户、采集数据、甄别数据、录入系统等等,每个村庄都留下一串串脚印,一个自然屯就是一个拍摄的自然场景,组成一个行政村的脱贫攻坚剧的片头。那一年有路不通、水不到、电不通的村庄,有大量资源闲置、没有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庄,还有思想落后、精神风貌萎靡不振的村庄,还有垃圾堆积成山的村庄等等。5年的奋斗,这部村级脱贫攻坚剧要杀青了,如今的村庄,道路宽了,饮用水清如甘泉,灯光照亮每个黑暗的角落,村级闲置的资源被重新启用,一村一品牌打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村庄美了,人富了,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的振兴开启新的篇章。现在是脱贫攻坚的新剧“杀青”的关键时刻,我们村级脱贫攻坚剧坚持最真实的故事结尾,最完美的收官结局。
2022年,我们凝心聚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巩固脱贫攻坚战中的每个战果。我们坚持拍下每个完美的镜头,记录每个脱贫的故事,拍下最完美的脱贫攻坚剧,留下最美的结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第九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战疫斗贫,人才为要。赢取“双场”作战全面胜利、有序有力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在战疫斗贫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和集聚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释放人才技术、智力、资源等优势,为战疫斗贫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强化政治引领育人才。在战疫斗贫的斗争实践中,一大批院士、专家等优秀人才无畏前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砥砺了务实奋斗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优秀人才在“双场”作战中的感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成为感召人们奋进前行的力量。坚持在人才队伍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学习典型人才的宣传与学习,教育引导人才树立家国情怀,自觉对标先进典型,汲取成长前行的精神力量。坚持发展所需、事业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医疗事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菜单”,加大人才培育投入,为保障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强化担当作为用人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无论是夺取抗击疫情胜利,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担当作为、发挥作用。改进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和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套机制,做到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机制励人,凝聚战胜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合力。要树立旗帜鲜明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导向,通过把人才放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前沿进行锤炼,及时把政治过硬、敢于斗争、成绩突出的人才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引导人才涵养想干事、敢干事的自觉,增强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为“双场”作战筑牢人才基石,凝聚获胜力量。
强化关爱激励聚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只有关心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在“双场”作战中更好发光发热。注重挖掘、和宣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更加关心关爱投身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才,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困难,解决日常生活、待遇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双场”作战前沿,凝聚起战“疫”斗贫的强劲人才力量。
第十篇:最美的乡村观后感扶贫干部感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掉队。”打赢扶贫攻坚战,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是中华儿女的殷殷期盼,各基层干部从未停下步伐,深入一线,心连心、面对面交流,访贫问苦,让广大群众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带上真情,挨家挨户聊家常。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党员的作用,利用空余时间,走访家家户户,从小事着手,与群众们话家常、聊民生。同时,更要重视低收入农户这一群体,全面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深入了解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来源、生活开支等情况,当好传话筒,将他们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传达,对贫困户提出政策享受等问题进行咨询解答,做到应享尽享。
带上责任,进村入户谋实事。“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对于贫困户来说,孩子多读书、会读书也是走出贫困的唯一路径。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的学校建于上世纪,功能老化,跟不上现代教学要求;有的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老师扛起了教学重任;有的学校辍学率极高,大量未完成学业的孩子被家庭召回干农活……因此,必须聚焦贫困地区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大项目、政策的倾斜力度,全力打好教育脱贫硬仗。
带上使命,拉动内驱促发展。搭台子、引路子、扶梯子,及时了解贫困户的所急所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乡村大喇叭、村电子屏幕、办公楼开课等方式,邀请老师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当好沟通桥梁,帮助贫困户向专家拜师,学习农产品的知识,优化选种、施肥、收割等环节,用更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发挥“造血”功能。
访贫问苦带上“三宝”,奋斗目标牢记心中,坚决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