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初中初二内容页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1000字

2022-11-21 09:45:28初二376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一)

巨星陨落,山河含悲,斯人去矣,万众同悼。人们把崇高敬意、沉痛悼念、无限缅怀之情,都给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为别的,就因为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端稳饭碗的中国人,自然要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袁隆平投去敬仰的目光。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一篇文章中的深情表白。如今,这位深情地诉说者停止了心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田畴,离开了他倾尽心血研究的杂交水稻,离开了朝夕相伴的研究团队和热爱敬仰他的众多学生。大地悲恸氤氲,人民思念绵绵。

袁隆平生前荣誉闪耀,死后备极哀荣,原因无他,就在于袁老用一生的汗水、心血、付出、奋斗,作出了开创性、引领性、旗帜性的巨大贡献。脚上有泥土,手上有稻香,心中有家国,胸中有大志,播撒智慧、为国为民。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几乎有一半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一位让中国人端稳饭碗、把论文写在坚实大地上的科学家离开我们,怎能不让人敬仰、哀悼和缅怀。

袁隆平的誉满天下,与他的个人梦与国家梦完美结合直接有关。“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组成和基本内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粮食安全做基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三为三谋”的使命担当,同样离不开高产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全人类摆脱饥饿梦魇这个前提。无疑,袁隆平是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深度融入、高度契合的一个典范。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个人梦嵌入中国梦,与中国梦完美结合、相向而行,相互依托、相得益彰,中国梦就会为个人梦提供无比广阔的平台,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人生就有了更多出彩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今天我们痛别国士、缅怀袁老,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他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心系国之大者,建塑家国情怀,在中国梦的无垠空间放飞个人梦。当年,袁隆平正是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颠沛流离,沿路举家逃难,同胞面如菜色,以及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困难时期,心忧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怎么办,后来又看到农民舍近求远,从高山上兑来种子的艰难,才坚定了他走上追寻两个梦想的奋斗之路。家国情怀,是筑梦追梦的不竭动力。

巨星陨落,史册彪炳;梦想之火,世代燃烧;袁老千古,科学永恒。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二)

袁老走了,全国人民都在深切悼念他。

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袁老对自己的博士说的话,很有感触。这段话是这样的:“放下你的电脑,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书本里种不出水稻,你必须要到田里去,我不接受不到田里的学生。”

袁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直到今年1月,袁老还坚持工作在海南的水稻基地里。

他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劳作,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株水稻。

这株水稻,是丰碑。

我们做老师的,也要有袁老的这种“在稻田里做研究”的精神,把我们研究的根,深深扎进课堂的土壤里。上出好课,上好家常课!

近两年名著阅读的整本书阅读越来越重要,我也做了一点探索。

首先,兴趣很重要。七年级的《西游记》、《红岩》、《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影视片段,再读原著中该片段的描述,最后讨论原著和影视谁更能表现人物的心理,为什么?学生在仔细比较后,得出原著更能表现人物心理更能丰满人物形象结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经典名著比着电影无法替代的想象的空间。

然后,要交给学生方法。七年级着眼于常规读书方法,如《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骆驼祥子》上的圈点批注,《海底两万里》的快读等等。每一次阅读课前都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开始时老师指导,然后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接着是小组内的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是关注体验式阅读。如《海底两万里》点明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特点:神奇的想象力,科学的预见性,生动的文学性。通过海底世界所见所感感受科幻小说神奇的想象力,通过潜水艇的复原图以及潜水艇的诞生感受其预见性,通过尼摩船长和其他人物走到一起的故事情节感受其悬念了解其生动性。

袁老对水稻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一直都在研究的路上。

袁老说过他有一个梦,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梦。”

名著阅读一直走在探索实验的路上,一直在提升深度的路上!我也有一个梦:“希望梦见学生的书包可以变小,负担可以减轻;老师的素养可以提升,焦虑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可以变小,无助可以暂停!让孩子笑起来,让老师笑起来,让家长笑起来!”

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袁老一样,永不停息我们追求的脚步,努力把课上得更好。任何一节环节,持续打磨它,把一节节更出彩的课献给我们的学生。

我们不能像袁老一样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但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去读一本又一本的书影响他们的世界。进而影响世界!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三)

2022年5月22日,这是最普通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因为一个老人的去世,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天。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作共和国的脊梁,他就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而现在是5月24日上午10点,此时此刻袁隆平爷爷生前工作的地方,湖南省长沙市正在举行袁隆平爷爷的追悼会。同学们,请全体面向西南方向,向这位伟大的老人袁隆平爷爷致敬,全体默哀一分钟!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当中总有两个字,伴随着我们痛苦的成长,这就是“饥饿”两个字。这两个字在中国5000年发展史当中,让国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在近代1942年以及60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以及社会动动荡不安中,国人当时被饿死数以百万计。从中国历史的长河当中,中国人民有一句话记忆犹新的千年一问候。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吗?那就是“你吃了吗?”这句话伴了我们国人已经不知多少年了,已经深深嵌入我们民族的血脉里。这是饥饿时间里人们一种美好的问候,只要回答吃了,就说明家中还有粮,心里就不惊慌。很多历史典故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和饥饿有关的成语和故事。这句话也是被外国人笑话的把柄,是西洋人拿来笑话中国人落后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甚至现在被称作中国人的另一种记忆符号。但是这句话因为袁隆平的出现,将永远成为一句历史的记忆。那种真正的刻骨铭心饥饿现象永远不会再重现。

我们试想,如果现在,我们中国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别说一年,就是五年我们决不会再发生那样的人间悲剧,因为我们的袁隆平爷爷贡献,把国家粮仓的储备得让人民可以丰衣足食,衣食无忧了。有那么一句话,就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这一切的创造,我们就要感谢这位老人——袁隆平。是他的学识和努力,常年的艰苦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发现和创造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使中国乃至世界稻谷亩产量从最初的几百斤最终实现了亩产一吨多的产量。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史上做出了巨大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纪念这位老人,应该记住这位老人,也应该感谢这位老人。同学们,袁隆平爷爷之所以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绩。那么主要得益于他有渊博的知识,他的渊博知识从什么时候得来的?那就是他从小爱学习,刻苦努力的结果。最终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这样伟大的业绩。

同学们,现在大家正在求学阶段,每个人心中都要树立一种为人民为人类而学习的这种精神。长大之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在上一次的集会当中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吃粮食长大的身体,是我们看得到并摸得着的就血肉之躯;另外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精神身体。这个精神身体,每天靠读书写字,养成良好的习惯,攫取各种精神的营养,不断的成长强大。

现在又到了复习阶段,大部分年级的课程已经结束。同学们,大家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刻苦的学习,将来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们的学校,回报我们的父母,同时也回报你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天天的成长,就是自己知识不断的积累,那么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长大之后,就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四)

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2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考大学时,袁隆平爷爷想要学农。父母都不赞成,袁隆平爷爷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院学习了四年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毕业后,袁隆平爷爷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而袁隆平爷爷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18个年头,他见过饿殍,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袁隆平爷爷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爷爷拿着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袁隆平爷爷依然没有放弃,1970年11月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爷爷正式对外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爷爷说过“他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袁隆平爷爷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爷爷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他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为表彰袁隆平爷爷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证书,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尽管90多岁了,袁隆平爷爷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设立起就是他的“心病”,每天起床第一件就是下田。袁隆平爷爷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那天,他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他立即赶过去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年轻人亲切地称袁隆平爷爷为“90后梗上班不打卡,下田最爱好——自由,特长——修改学生论文认真细致,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苦水散漫快乐王”,袁隆平爷爷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一穷二白时,袁隆平爷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名满天下时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功在当代,惠泽千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我向您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五)

《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一一袁隆平

我稍有点名气之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跟我的人生观有很大关系。如果为了名利,我早就到国外去了。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请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

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曾3次推荐我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我3次都落选了。当时有人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轰动。但我认为,没当成院士没什么委屈的。我搞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说明水平不夠,应该努力学习;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当院士。

有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对饥饿有切肤之痛,后因种植杂交水稻而改变了缺粮的状况。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他写了一封信请求我给他提供几张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说要给我塑一尊汉白玉雕象。在回信中,我这样写道:“谢谢你的好意,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什么雕像上,我建议你把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请你尊重我的意见,並恕我不给你寄照片。”尽管我再三拒绝,但那个朴实的农民还是为我塑了一尊雕像。有人问我见过那尊雕像吗?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

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是一种鼓励,鼓励你继续攀登。

我对钱是这样看的: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该用就用,但是不挥霍不浪费,也不小气不吝啬。夠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个权威的评估机构评估,我的身价是1008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我觉得现在很好,不愁生活,工资夠用,房子也不错。要吃要穿都夠,吃多了还会得肥胖症。我从来不讲究品牌,也不认识品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皮肤粗糙,感觉不出好坏来。我觉得只要穿着合适、朴素大方就行,那怕几十块钱一件都行。我之前最贵的西装是到北京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买的打折后七八百块钱一套的西装,还是周围同事叨咕了半天才买的。

我不愿当官,“隆平高科”让我兼任董事长,我嫌麻烦,不当。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工作就是为了潜心搞科研。搞农业是我的职业,离开农田我就无所事事,那才麻烦。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呢?我现在还下田。过去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我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

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六)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袁老2022年10月2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我的两个梦》。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为了缅怀袁隆平爷爷,请同学们牢记稻的科普。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胚比约为颖果长的1/4。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七)

2022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多么希望,这消息能是谣言;多么希望,我们的院士还在!望着碗里晶莹的白米饭,不禁想起袁老震撼人心的誓言:“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他用自己的一生努力,让我们不再挨饿!

他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别人90岁安享晚年的时刻,他还在稻田里挥洒汗水,在别人屈服于年龄的桎梏时,他却已学会流利的英语。他说自己自由散漫,却把一生奉献给神州大地。他说自己只是农民,却做出流传千古的功勋伟业,朴素、简单是他人格的特质,博爱、温柔是他灵魂的金光。工作时,他顶着烈日,踏着泥泞,蚊虫叮咬却置若罔闻;勘查时,他面朝黄土,背朝苍天,用尽心力也不会倦怠;他为国人的粮食问题,殚精竭虑,奉献一生时光;也为世界的温饱问题,日日思索,不得一刻怠慢。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一个梦想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近60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日子好了,温饱问题也解决了。在人们都忘记了曾经苦难的时候,袁隆平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稻田里。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他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大关,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

耄耋之年仍投身稻田之间,这位“90后”,成为中国人心中真正的巨星。他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一个人追求越高,发展空间就越广,人生就会越厚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果袁隆平申请专利,他一定会跃居中国富人榜,但责任和担当让他把研究成果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这种伟大的追求和担当,成就了他非凡的业绩和伟大的人生。“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95岁仍坚持在手术台一线。他说:“念医,将来就有一套本领,不靠人自己也可以发展、生活。同时,念医还可以救死扶伤,救人就等于用科学救国,人民健康那不更好吗?”这是什么情怀?这是心系国家的情怀。

也许因为这颗星璀璨夺目,所以人们总觉得他永远不会陨落,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一缕米香,一阵稻浪,一亩禾田。有人说,“他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你种下的稻田梦,我们继续来实现”“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江山思国土,人去稻田丰!致敬袁老,夜空中闪亮的星!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八)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袁隆平

在进行《致敬袁隆平院士》主题班会后,我跟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期间是几次落泪,几番滋味在心头,我也深深被袁老求真务实、乐观幽默、坚守自我的宝贵品质所打动,袁老的真性情放在今天也是着实难得可贵。

影片以幽默风趣的插叙方式,交响乐贯穿的结构,再现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

求真务实

“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它。种子是生命,我们应该呵护它。这是一个信念,我希望这个信念可以在你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生根、发芽。”注重生命、尊重科学是袁隆平做事的准则,在那个“大跃进”“浮夸风”的年代,人人都在比着假大空,人人都劝他顺应潮流,早日研究出万斤亩,他却在立足实际,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不轻易下结论。影片为了突出袁隆平认真踏实的品质,特地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样的上课时间,不同的老师带来不同的课堂呈现:一边是仅剩一个学生的课堂上,袁隆平正严肃而认真地讲着“国以食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一边是挤满了人甚至“加塞儿”的课堂里,刘老师正激昂地振臂高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就是法则,人定胜天的革命法制”。

刘老师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缩影,而袁隆平是那个时代里一批求真务实、勤勉踏实的知识分子的缩影。当大家都在好高骛远放卫星的时候,他直言“不讲科学,什么都是天方夜谭”;在看到为人师表的刘老师弄虚作假时,他怒斥刘老师不配为人师;在周围人都在追名逐利时,袁隆平只想一门心思搞研究,丝毫不在意名声头衔……袁隆平一直都是那么真、那么实在。

乐观幽默

“我是一个可以把生命当歌唱的人,你看每天太阳照常升起,只要有阳光,就会有生命的交响曲。”

袁隆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他常说,“苦中作乐是一种境界。”在前往海南的小火车上,他们一行人将种子包在肚子上,用自己体温催发芽,见到好奇的路人,他笑着说,“我们是怀孕了,我们这是上海南生儿育女去”;在海南他们的大米被偷,徒弟气冲冲地抱怨着,他查看了情况后却说,“这个不是让人偷走的,是梁上君子给搬家了”;一次在工作中,他误入泥塘差点被淹,在被救起后他还开玩笑地打趣说,“你放心,阎王爷早就跟我说了,袁隆平,你这个杂交水稻搞不成,我这儿就不要你”;即使在看到红卫兵通知他明早要批斗他,他还一本正经地挥手高呼“打倒袁隆平”,并笑嘻嘻地询问能不能今天先吃完孩子的满月饭。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那段日子时,他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给出了两句话,也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因为他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坚守自我

“如果说,上帝赐予人类生命,那么水稻,便是大自然赐福于人类的杰作。”在他的眼里,水稻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生命,他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被表现迷惑,不受潮流影响,坚守自我,做一位农学家真正应该做的事。

在海南研究了十年没有成功,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的项目时,甚至科研经费也被停拨;远道而来的专家持反对意见,对他的想法和研究嗤之以鼻;倾注了很大希望的“三超稻”,却杂交到了稻草上……种种的困难和磨砺没有让他放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追求:“作为一个学农学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见识过三年自然灾害,他比所有人都更加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在做一个关于粮食的梦,所有的困难都不能阻止他放弃。就像他自己谈到研究时所说,“那是生命对生命的梦想,那是人类对植物生命的探索和渴望”。

这部影片只是袁老漫长而伟大的一生的掠影,袁老本人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他的率真幽默、他的认真务实、他对于科学的严谨、他的自信坚守等等都深深感染着我,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我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

未见其面,却蒙其恩!谢谢袁老,致敬袁老!

后记:我从未在学生面前哭过,即使是他们让我生气,我也只是情绪上的波动,但是在进行《致敬袁隆平院士》主题班会时,我却泣不成声,他们也很惊慌失措。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袁老的了解或许只是“杂交水稻”这个词,亦或是一位发明了粮食的伟大爷爷,他们现在还无法理解老师为何哭泣,但我相信等他们再长大一点,经历再多上一些,他们终会知道,我们失去的是一位伟大的、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的大写的“人”!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九)

1、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2、立志学农,袁隆平为梦奋斗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3、坚持为梦前行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4、爱提问的学生,袁隆平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5、坦诚幽默的袁隆平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6、游泳夺冠——袁隆平战胜挫折的故事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学会后他也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7、“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我的偶像袁隆平作文(十)

我们对袁爷爷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本人就是一粒卓越的种子。“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袁隆平用一生去追求、去奋斗、去耕耘,在他最热爱、最熟悉的田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成为袁隆平毕生的志业。今天人们诉不完的怀念、道不尽的哀思,正是因为他穷尽毕生精力,让14亿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水稻增产技术,多养活了多少人,难以计数。让中国人远离饥饿、帮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袁隆平,值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感恩、铭记于心。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袁隆平带着种子的梦去向远方,无数个种子的梦生根发芽。送别袁隆平的花海中,人们写下肺腑之言,不仅表达深切缅怀,也寄托了学习之志、继承之志。“像袁爷爷一样用心工作,做一个小齿轮,完成分内的事”“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用自己微小的光去照亮他人”“像袁隆平那样做一粒好种子”。湖南长沙湘雅医院门口,有人送来三束带着泥土的水稻,那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送别的礼物。

做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袁隆平说,“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最朴素的愿望里满载着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拳拳之心。他曾亲眼见过群众饱受饥饿折磨,从学生时代便立下学农的志向,决心用知识寻找“不再饿肚子的方法”;面对美国经济学家“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他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又一次次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他念兹在兹、始终不忘。有了这份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才能在取得成绩时永不满足,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永不言败,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做一颗创新、奋斗的种子。袁隆平说,“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最简单的道理中,蕴藏着他脚踏实地、孜孜奋斗的做人做事风范。作为一名“稻田的守望者”,他像普通农民一样贴近大地,双脚坚实地踩在田间地头。2022年9月,在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后,袁隆平心心念念:“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即便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稻田,担心温度高了对杂交稻成熟有影响。传承这份躬行实践的赤诚之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才能让更多的梦想绽放。

“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我们每个人都要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好种子,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培养浇灌,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成绩,不负伟大时代,开拓伟大事业。

再来一篇
上一篇:蒲公英作文800字 下一篇:这就是爱作文8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