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的一次创意体验—贴春联作文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来自 zUOwENbA.net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第2篇:我的一次创意体验—贴春联作文
新春佳节快要到来了,春节里有许多习俗,每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太一样:如广东人过年男人必须理发,女人必须要美容;山东人要喝腊八粥,腊八粥还分两种呢……但,在这么多习俗中贴春联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除夕那天,我帮家里就贴了回春联。
吃完中饭,我想:往年这时候应该贴春联了吧。于是,我问奶奶:“奶奶,今年怎么还没有开始贴春联呀!”奶奶高兴的说:“对了,是应该贴春联了。你可知道,贴春联的浆糊怎么做吗?”我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个法子来。我只好救助于奶奶“跟我来”奶奶说。奶奶端来一个锅。是不是炒浆糊呀?我想。奶奶先倒点面粉和水进去,过了一会儿再加一点盐。这样一直炒下去,大概五分钟就好了。爸爸说:“做浆糊这里面还有很奇妙的化学知识呢!等你上了高中我告诉你。”
我见桌上有一堆春联拿起来就要贴,爷爷叫住了我:“你仔细看看!”我展开一看,原来上下联连在一起,横批还像个调皮的小宝宝跑到了一边。爷爷说:“贴春联的第一步就是要裁春联,和分横批,第二步才是贴!你现在怎么弄呀!?”于是,我叫爸爸拿剪刀来,爸爸哈哈一笑:“根本不需要剪刀,一根棉线就搞定!”我惊讶地长大了嘴巴。于是爸爸教我如何用线裁春联。他和我每人个抓住一根线的一头。然后爸爸先示范了一遍。我也学着他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来了一遍。没想到我拉到中间竟然拉坏了。春联被我裁坏了,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拉外呢?爸爸说:“拉的时候要拉到哪儿另一只手就跟到哪儿。”第二次,我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完美地完成了一副春联。不一会儿,所有春联都裁好了,横批也分好了。
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贴春联要看春联的内容来确定贴的位置。以前有人还把‘一人巧做千人饭,五味调和百味香’贴在厕所门上哩!”我都小喷了!下面我要开始贴了。我先拿起一副春联中的上联。把它的四条边全涂上浆糊,然后顺着春联的纹路,往下慢慢压,再用手压压平,最后用掸子让它每个地方都能有浆糊,都能紧密地贴上。然后我又拿起下联,对好刚才的高度,按原来的方法再粘好下联,爬上凳子,贴上横批。这样,一副春联就贴好了。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所有的春联都贴好了。
家家户户红彤彤的一片,到处喜气洋洋,充满了节日的祝福!充满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