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例文(一)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例文(二)
托尔斯泰一冲动,安娜就卧轨了,这值得深思。
安娜的死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悲剧情节,但这实在不能怪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作为俄国贵族,托尔斯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办过学校,当过公务员,参加过高加索战役和克里木战争。正如典型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年轻时也酗酒,沉迷性爱,33岁迎娶比他小16岁的索菲亚,但耽于声色的他在老年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所有这些,让我们大致看到了一个身影活跃,个性鲜明的托尔斯泰。他爱憎分明,血气方刚,他笔下的安娜,注定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跟真实的女人无关。他认为,安娜会卧轨。这不公平,但不是托尔斯泰制造的不公。
在写《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托尔斯泰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妻子索菲亚忙着照顾孩子,还帮着誊写手稿,托尔斯泰感念爱妻操劳,送了她一枚镶有钻石和红宝石的戒指,并将戒指命名为“安娜•卡列尼娜”(他小说中卧轨自杀的女人的名字)。但索菲亚在日记中哀叹:“我很累,怀孕让我变得愚笨,经常失眠。”她在和托尔斯泰结婚的17年中,为他生了13个孩子。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很多,目的往往只是一个戒指。为了婚姻,女人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奉献着,青春、身体、精力、爱情、思想,而男人只用一个戒指就轻松换取了女人的全部。故事和真实,让我们开始思考,婚姻是什么。
婚姻不一定就能和幸福划上等号。安娜被定义为一个反叛而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人。反过来看,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中的女人为了婚姻,多少都牺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安》开篇写到的陶丽。其实确切地说,安娜只不过是个感情至上的女人,本来这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幸福寄托在了一个男人身上,而不是她自己。所以,当这个男人抛弃她的时候,除了卧轨,她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并让她的爱人感受到同样的伤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娜•卡列尼娜》诠释的是一个非常男权的社会。因为从托尔斯泰刻画的女人形象中,可以看出来,他所理解的,女人的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男人。吉娣,在书中就是安娜的鲜明比照。吉娣嫁给了列文,因而过上了宁静而祥和的生活,安娜为了伏伦斯基抛弃了自己婚姻,结果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最后感情受挫,只能卧轨。两个不同的男人,造就了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当女人的幸福完全来自于男人的时候,这会是真正的幸福吗?
从18世纪到20世纪,从简奥斯丁的爱玛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忙碌的女人们都在筹谋着自己的婚姻。对女人来说,让人艳羡的幸福,评判标准往往是家庭,丈夫,和孩子。谁曾真正关注过女人本身?如果对女人幸福与否的评价,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那这种幸福,会不会太男性思维,太过于虚幻和脆弱了?因为家庭会因为婚外情而遭受震荡,丈夫可能有外遇,孩子十八岁之后就拥有自己的世界了。什么都不属于女人,除了女人自己。
安娜的悲剧如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尽管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半个多世纪了。爱情和死亡,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不同的故事当中给人带来迥异的感受。安娜最终卧轨了,她的选择或许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她死于自己幻想。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例文(三)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例文(四)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例文(五)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
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 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