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
的确,过去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想不起来了,尽管它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谁来提醒,也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把它记起。是现实生活里的残酷,还是理想生活中的无奈,从身边经过的人和事,竟让我们眼前的景色,成为了一种最为熟悉不过的陌生?
人最伤痛的莫过于回忆,明知道当初的那份纯洁是最美的记忆,却不能将往事重新拾起。相知相识也好,单相思也罢,那压在心底的秘密,是我们维持感情世界的最好的武器。是秘密让我们旧曾相识,又是秘密让我们行如陌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道出了现实生存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奈,“我”的身边美女如云,而“她”苦守于真挚的一见钟情,由于每个人对性情的幻想不同,因此以我心度你情的结局,难免让其中一个人背负着感情孤寂的沉重。压在心里的秘密不为他人所知,到头来,多情总被无情伤害。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努力来获取生存,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维持下去的。但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过份地依赖于别人,也是一种沉重的伤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奉劝“我”,人既不可以无情,也不可以滥情,在情感上的漠然或虚伪,都是对生活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都为理想而活,但并不是只为理想而活着,现实中的纷纷扰扰,每个人所拥有的各个群体,有其不同的姿态,所谓的理想,无不是在构思着群体的和谐。然而,不为世事转移的理想,终归毁灭于自己的执着。当理想不容于现实时,即便你找到了一个替代品,也将是你孤老终身的象征。《陌生女人的来信》应该说是一份遗书,而临死之前才说出来的秘密,也就是情感压碎了最后的坚持。
情感寄于现实而存在,没有任何思想能摆脱物质的束缚,不建立在生命载体之上的感情,是无法想像的。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闪光点,而当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确是让我们很难记住这些感动的点点滴滴。也只有黑暗时,才让我们拨亮了曾经被遗忘的真实。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团结在情感身边的人们,总得有部分人被生活的向心力给抛在了边缘,吸引如果不是相互,那么生活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虽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沟通,而一旦两个人的境界不同时,沟通并不能解决相互之间的差异,那我们就会学着怎样去放弃。
放弃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放弃的同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去遗忘。如果过去不能遗忘,就根本谈不上放弃,我们最终还是念念不忘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著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
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
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叙述的情感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是现实的距离不敢让我们把这种人生本能的情感,向感情载体直面表白。也许距离产生着美,我们深怕直露的情感,会破坏彼此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朦胧的美。
得不到的依然坚持,应是人类现实中的最大障碍。现实的功利性教我们懂得了怎样去放弃,固守着没有根据的幻想,并不能有助于生活的展开。
人类的悲剧在于,有共同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却是悬殊,于是把简单的生理需要,想像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我们在处理复杂的局面时,又执意要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把好端端的顺其自然给弄得一团乱麻。或者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想像成至高无上的圣人君子,明知唾手可得却偏偏做出一番诚惶诚恐的样子,等到失去了又来强烈争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执着与后悔,结果都跟当初的想法不一样,就算你得到的,也不是你原来想像的那个样子。我们生活中,根本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来让你实践,无数个角色构成的一幕幕悲喜剧,是人生永远不可能复制的结局。
对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带着几分探索的心情去读的,在“我”的生活周围,有太多的女人围绕着,而组织起一个“情有独钟”的女子,是多么地不容易。社会总在得失之间存在着,时间都是单维地把过去给遗弃,你永远组织不起一个理想中的形象。
当我们创造出一个近似完美的形象时,总是和现实中的原型相去甚远,甚至,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原型。“我”想像出的女人,应是凝聚了众多的闪光点,但不可能把“她”当成了“我”心中的太阳,因为,人的一生不能只在阴郁中度过,“有快感,你就喊出来”吧。
确实,在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闪光点我们是无法抓住的,因为它们分散在各个地方,很难收集。对于每一次感动,多是让我们心跳一下而已,难得让它们在记忆中留存,考虑到每个人的生活不仅仅只在感动中度过,为了整个情感世界的有序运作,人们总是在现实中放弃着一些梦想。
陌生,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地熟悉;熟悉,而很多时候又让我们感到陌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把一个人错认,是对这种悖论的最好诠释,多少的一见钟情,无不是在某个陌生人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理想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尽力去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只能把它存放在梦中。在梦中,仅仅在梦中,而且也只是短暂地停留一下而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让“我”审视着社会的现实,在人人为己的环境里,逃避现实的情感是无法存活下来的。而且,金钱衡量一切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无私的爱,哪怕你是在对别人付出。
从一个纯洁的小姑娘,到一个涉世太深的夜总会的女人,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把“她”造就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我”想不仅仅是“我”对一个女子感情历程的漠视,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对于生存其中的个人,而表现出的一种漠不关心吧。
真的,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为着自己的生存而忙碌,自己的感情犹在忽略,又何曾由我们去关心过别人的情怀?环视周边的风情,猛然发觉,在我身边的,都是些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让我乐于相处,而处处又让我不敢相信,“质本洁来还洁去”,本就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语。
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
请永远不要在别人的眼眸中找寻自我。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反复萦绕,伴随着一页页的文字,直至尾声。
起初想到读这部著作,是受诗社同学们的启发,感谢他们介绍给我这么一部佳作。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慢性子,在看书方面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不长的中篇小说,能让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也可见它的吸引力了。
有趣的是,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个无名的女人更加了解他的爱人,那个从未记住她的男人。这仿佛是一个神奇的循环,茨威格如此得了解他创造的女性角色,而这个女性角色又对男主角了如指掌,可是她的了解却也让她失去了自己。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这里便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通过与身边的人的联系,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你朋友的朋友,你恋人的恋人......因为有联系,你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但这些只是外在的,帮你快速找到存在感的途径,而不是你真正的身份。
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问题,它体现了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我们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谁也不依附于谁,所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眼中的影像,也不是别人头脑中的勾勒。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在孩提时代就逐渐形成的,就如同弗洛伊德说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克服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克服成功的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健全的自主的灵魂,反之可能会被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影响一生。
书中的女人从小跟随着母亲长大,母亲整日为生计发愁,无暇顾及她的情感需求,邻居矛盾不断甚至家暴频繁,导致她情感上有着很大的缺口。她对成人世界是既好奇又恐惧,因为那对她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待两性关系更是一无所知。十三岁的她遇到了风华正茂的年轻作家,并迅速被他吸引,他是一个不同于她生活环境的异类,有着良好的,卓越的才识,殷实的家底,阅人无数却仍怀抱着赤子之心。她向往他,如同一个谦卑的朝圣者。
此时,她对他的感情是纯洁的,纯粹的。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孩子的爱,如此的恭恭敬敬,无欲无求,充满着消耗不尽的耐心与永不熄灭的热情,它不像一个成年人的爱那样贪婪苛求。他的出现弥补了在她之前生命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她对他的爱多的是崇敬,是向往,是希望被发现,被注意的一种自我的萌发。这种感情,很快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由于渴望得到关注,她竭力于让自己脱颖而出,她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举止,开始阅读弹琴,并刻苦学习,逐渐地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当感情处于时,那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它能够促使一个人的进步以靠近自己向往的那个对象。
然而,在女主人公长大之后,这份感情也随着她的成熟而有了新的面貌,她开始有了欲望,并会因为他与其他女人的亲密接触而心痛不已,炙热的爱恋使她温暖,却也差点吞噬了她。她千方百计地将自己融入进他的生活,唱着孤寂的独角戏,命运也给了她几次馈赠,在那么某一瞬间,他们确实是融为一体的,但是灵魂却相隔很远。
有很多次,她有机会告诉他,自己就是当年的邻居家的小女孩,可是她没有说,总是执拗地等待着他的发现。她为了不打扰他的生活,独自抚养孩子,甚至委身于人只为了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又为了与他的一夜温存放弃了得来不易的安逸生活,最终孩子和自己都相继病死。而自始至终,这个男人对这一切都毫无所知。因为,对他而言,她不过是他众多艳遇中的一个,一次华丽的探险,仅此而已。十三岁的她,十八岁的她还是二十多岁的她,在他面前仿佛三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但是都不重要,因为都会被忘掉,就像一场宿醉,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模糊场景。
在这场完完全全的爱情独角戏中,她彻彻底底地失去了自我。或者,不能说失去,因为她从来没有自我。为了一个从来不记得自己的男人,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这种付出是徒劳的。她把自己的生命架空,在别人的房子上建筑自己的阁楼,就像寄生虫一般。最终她确实绝望了,当她心心念念的男人把她错认为是街边的随便女人时,她愤怒了,但是,她没有呐喊,只是仓皇逃离了。
她的一生,似乎简单得只剩下两件事,等他和见面后等他认出自己。于是,这两件事循环往复纠结出了她短暂却也漫长的一生。她总是在呐喊,无声地呐喊,可是亲爱的,我们为何要活在别人的眼中?如果你把自己的价值都投注在另一人身上,那你自己又剩下什么呢?
她的爱情,坚定诚挚到让人潸然泪下,却也卑微盲目得令人捶胸顿足。她的悲剧,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男主的过错,但更多的是她自己,从一开始,她就把自己放在他者的位置上,放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在黑暗里却期待有人发现自己,不呐喊只听凭命运的摆弄。她在他的眼中寻找自我,甚至等待着别人来定义自我的价值。如果真的希望得到对方的注意,就应该先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让自己暴露在光明之中。
请永远不要在别人的眼眸中找寻自我,因为那个影子飘忽不定,时隐时现。请不要在爱情中找寻自我,只有拥有了独立完整而美好的自我,才会吸引爱情的驻足。我,并不存在于你的脑海里,眼眸中,我就是我,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高尚,也不会由于你的贬损而卑微。我,存在于我独立的灵魂中。
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肉欲与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