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两篇
这个假期,为了班级活动,也为了曾今觅小人的一份怀念与信仰,我和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
仍然是那份光景。不同的只是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风风火火的小学生了,可刚踏入中学大门的我,却始终忘不了那一年,我在这儿,在这个瞿秋白纪念馆里,光荣加入少先队的情景;永远忘不了在与这个纪念馆一墙之隔的觅小的六年生活。在进去之前,我一直在怀念着过去那份属于觅小人的骄傲,这份骄傲,来自眼前这栋古建筑的主人——瞿秋白先生。他所就读的小学,就是让我引以为豪的觅小。
而当我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踏入门栏时,却发现没有多少游客的屋子里,四周静寂得似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如往常一般,我们参观了秋白先生的卧室、书房等房间,还是印象中的朴素、整洁。从偏门出来,就到了秋白先生的纪念堂。脚步轻轻地踏入,眼前似乎迷上了一层雾,记得每一届觅小的首批入队学生,都要到这个纪念堂来,在秋白先生的塑像下庄严地宣誓,并请高年级的学长们为我们带上鲜艳的红领巾。而如今的我,虽已不再有那时的稚气,却在依稀中看到了自己那年庄严宣誓的情景,在灯光下想起了漫漫的小学六年。
走出纪念馆,思绪纷飞间,想起了曾经老师为我们讲过的一个秋白故事:说的是瞿秋白先生还在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他构思新颖,以螃蟹来比喻横行霸道的统治者,老师满意地批了一百分后,又拿去给校长看,校长夸他字迹端正,卷面整洁,写得也很好,便在一百分后面,又加了五分。
那时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纷纷惊叹,对秋白先生也是充满了敬佩,都觉得要做一个像秋白先生那样有出息、有学问的人。课后,我们也自发查找了一些秋白故事的资料,了解他的思想,我们从小,就为有这样一位校友而感到自豪。
的确,秋白先生的一个思想引起了当时幼小的我们的思考,“觅渡觅渡,渡向何方?”这表达了秋白先生那时对人生方向的思考,也成为后来历届觅小学子思考的问题。这所觅渡桥,承载的应该是人们的理想,能走过这座桥的,无不付出了努力与汗水,无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坚持,觅渡桥,渡向的,是秋白先生的精神,是革命年代的曙光,是一代又一代觅小人的信仰!
我相信,秋白先生的精神会被世人传颂,培养秋白精神会成为孩子们激励自己的方法。觅渡觅渡,渡向理想!
第二篇: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两篇
来到常州上学,当然要了解一下常州,知道当地革命烈士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于是我们一宿舍在周末找时间去瞻仰了一下瞿秋白纪念馆,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之前,我先查了一下有关瞿秋白的生平事迹。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曾经担任过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在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是,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三十多年之后,“”期间居然还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_”被铲除后遗骨迁移到八宝山。“_”被铲除,1980年中共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
走进纪念馆大门,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
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家贫,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她在1916年农历初五的晚上自杀了,时年四十。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象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希望,将永世长存!瞿秋白纪念馆门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