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体重也十分巧妙,王亚平首先是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两个弹簧的情况。一个上面挂了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一个挂了一个轻一些的,在地球上应该是那个挂着重物的弹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亚平手中,在太空里,两个弹簧都没有被拉长。他们测体重的质量测量仪也十分独特。聂海胜横在这个质量测量仪上,由王亚平拉动一根固定在舱壁上的有弹力的绳子来控制,机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舱壁撞去,当撞到舱壁的一刹那,上显示出了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来宇航员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太空,到达自己心目中梦想的彼岸。
王亚平又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状态下挂在小杠子上小球的运动,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松开,就会摇来摆去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可是在王亚平做实验的时候,小球却缓缓地像气体一样飘落而下,当王亚平把小球轻轻地推一下的时候,小球竟然转个不停,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很快地停下。
我们看了王亚平玩陀螺。当陀螺本来就静止不动时,把它放到舱内,陀螺很悠闲地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轻轻地转动着彩色的每一边,像一个风铃、一个风车一样,实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转好,再把它放回舱内,陀螺就会在空气中旋转起来,是不改变自身方向旋转的,而且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啊,宇航员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无聊,还能玩这些东西,我从书上看,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精彩游戏在等着他们。可是,一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了一滴水,这滴水珠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亚平把它吸到了嘴里,滋润了一下嗓子。她把一个镜子边一样的东西放到水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它已经成为了一张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样贴在固定物上,水表面焕发出奇妙而又美丽的光泽,仿佛这是一面娇气的镜子,让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里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颜,好像这层水膜能把人变漂亮一样,的确,它看起来娇柔,让人们也感觉它十分光滑。
第2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第3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第4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平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这水膜和生活中的面膜差别太大了。抽出水后的金属卷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失重!短短二字富有智慧,科学,太空真有趣!
这几个实验不要看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的。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指令长聂海胜老师告诉我们:“飞船中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第5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第6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早上,我们万分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第7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太空授课”之单摆运动实验,地面常见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不再呈现往复的单摆运动,而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圆周运动,这在地面上是实现不了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太空授课”之水膜和水球实验,一个水滴在太空会变成圆圆小水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亚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视频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第8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昨天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准时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次变身“太空教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与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进行了一场天地间的科普对话。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正处于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在学校的号召下,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收看了这场特殊的太空直播,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为了激发广大学子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不少中小学还特意组织策划了相关主题活动。
“同学们,大家知道咱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吗?”昨天下午,和平区新星小学全体学生居家在线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课前,五年级四班召开了有关“星辰大海?追梦不止”线上班会。班主任侯盛娟老师现场连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8所研发处工程师张海军。随后张海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即将开启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实验内容。
“油浮在水面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场面,可是在太空里,因为没有了重力,水和油就无法分离。同学们,那我们有没有什么,能够在太空里实现水油分离呢?一会儿咱们一起看看太空课堂。”临上课时,张海军向学生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三位“太空教师”,一起演示了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并详细讲述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一个个神奇的太空现象激发了学生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和对科学的热爱,掌声、欢呼声也一次次地从多个方向汇聚在侯盛娟的屏幕前。
同一时间,在天津市第七中学,40多名高一西藏班的学生,也在学校集体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他们身穿民族服装,挥动着手中的国旗,尽情表达着心中的骄傲与自豪。“中国航天员特别了不起!作为中国的青少年,我感到无限光荣。我要好好学习,希望未来也可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航天员。”学生旦增旺姆说。
身为物理教师的西藏班负责人李辉,在现场不停地解答着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看着一张张目不转睛、认真激动的脸庞,他知道,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爱国之情更是激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会满足于近地轨道,他们的梦想是把中国人送到月球,送到火星,让中国人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引领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点赞,未来属于你们!”活动的最后,西藏班的学生们与校长王保庆一起唱响《歌唱祖国》。
第9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次授课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一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感兴趣,以为只是在地面上授课,心里想着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我最喜欢的飞天英雄王亚平精心备课,为我们上了一节惊心动魄的一课。这一次神十带着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人飞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的榜样!
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天宫舱内所用的生活用品和仪器。地球上用天平、弹簧秤、磅秤等测量物体的重力。可是在这里,他们巧妙运用了牛顿的第二定律的F=ma来算出体重,这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接着我看到了单摆运动,在地面上无法做到的圆周运动,在太空却实现了。当看到小球360度旋转时,我都不敢眨眼,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议了!然后王亚平给我们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她把没旋转的陀螺扔在空中,轻轻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陀螺竟缓缓向前翻滚,一直不停。而把正在旋转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却稳定地旋转,与之前旋转的方向也不同。威武有神奇。最后她做了一个水膜,加入一点水淹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当她蹲下看水球时,影子是倒着的。这似乎一点都不符合逻辑,但都被证实了。当她加入红色液体时,水球宛如一颗美丽无瑕的红宝石。
我看完这些实验后,仍意犹未尽,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似乎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一连串的问题都浮现在眼前:他们在里面还有好玩的吗?失重的感觉怎么样?在地球上往水里看自己,自己是正的,为什么到那儿就恰恰相反了呢?这也是太空原理吗?……这种种问题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秘的,没人摸得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我真想变成一个宇航员,到太空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景象,没准还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这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宇航员是不能有一点点伤疤的。所以我想有多一些这样的课,让我们饱饱眼福,让每个人都有飞天梦。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的飞天英雄,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看到太空中那个的有趣的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英雄只会日日增多,中国的飞天梦也将永远存在,它们会与江河共存,与日月共存!
真想再有一次这样有趣的一课啊!
第10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