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与家乡的杂技
我的家乡吴桥被喻为“中国杂技之乡”,因此,我也与杂技有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杂技大世界观看杂技表演。只见在一个红色的圆形舞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锋利的武器,刀枪剑矛无所不有。一名壮汉上台表演了,他先是表演胸口碎大石,又徒手将两块砖各自一分为二,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竟然将一把长长的剑笔直地塞进自己的口中,我看着都替他疼。
还有表演耍猴的,一名指挥员不停地指挥小猴子表演,什么翻筋斗、骑车子、耍棍棒,都不在话下,那滑稽的样子让观众们时不时的捧腹大笑。
一棵小火苗已经埋藏心中。
之后长大了些,我去杂技历史物博馆参加展览会,了解了许多有关杂技的历史。
博馆物的橱窗中,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危险的道具,才让我意识道原来自己之前看到的杂技表演只不过是众多表演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这又让我对家乡的杂技充满了好奇心,跑到妈妈那里说:“妈,我想学杂技。”
埋藏在心中的火苗已被点燃。
再后来,我来到了杂技体验馆并报名去体验杂技艺术。打开红色的橱柜,各种各样的道具整整齐齐地摆列着,似乎在像我招手。我走上了那个红色的圆形舞台。老师教我踩高跷,起初,我踩上去站都站不稳,更不必说走路了;迈开步,走一步摔一次,身上、胳膊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我咬着牙不放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终于能够踩着1米的高跷顺利地走路。老师还夸赞我的表演如“行云流水”。
埋藏在心中的火苗正在放出耀眼的光芒。
如今,家乡的杂技早已美名远扬,在电视中,常常能够看到家乡杂技的身影。我会一直陪伴、守护家乡的杂技,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篇二:我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黑白之趣
一黑一白悄然扭转乾坤,一棋一子演绎别样人生。黑白之子,落在这棋盘之上,颇有几分趣味。
初识,在盛夏之夜。
一弯明月挂在天边,昏黄的灯光照耀着挤挤挨挨的人群,不远处,传来几声蝉鸣。爷爷带我来下棋,我对围棋本无好感,可在这夜,我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一黑一白在棋盘上对峙,辗转腾挪,惊如迅雷,尤如两只雄狮在棋盘上厮杀,引起了我的兴趣。
结缘,在寒冬腊月。
相遇,总是美好的。可若想持之以恒,便又会痛苦几分。寒假,强烈的兴趣诱使我报名了围棋班。围棋班的教室应是大气恢宏、古朴淡雅的吧,我想。谁知,进入教室,一切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教室只是几间闭塞的房间,墙上贴着满满的棋谱,教围棋的老师更不是想象中的仙风道骨,竟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我原以为围棋班的课程会轻松有趣,可迎接我的是背不完的棋谱与残局,稍一走神,就会被老师训斥。不过,在这样紧张有序的环境中,我的围棋水平获得了很大提高。如此想来,也颇有趣。
博弈,在子牙河畔。
一天,我随爷爷去下棋,但见一白袍老人出手迅捷,无人能敌,我便想与他博弈一局。圆奁象天,方局法地,一颗颗棋子迅疾落下。仿佛早在意料之中,我输得一塌糊涂。老者缓缓开口:“孩子,你太急躁了。”我羞愧地低下头,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再看棋盘,忽然明白了棋中蕴含的道理,一颗颗棋子如同一颗颗星星,智者纵观全局,纵使身处世俗之中,也能超然物外出尘不扰。下棋,要踏下心来,走好每一步。
围棋,其趣无穷!
篇三:我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执笔惊天地,点字撼乾坤
扭动汉字的钥匙,推开文化的大门。淡紫色的香气在眼前氤氲着,流动着;金黄色的小路于目处蜿蜒着,渲染着……五千转飞光,骄傲地凌空盘旋,于灯下凝聚于一点——中国汉字上。
犹记孩提时,是祖母教我写汉字。只见灵巧的笔尖在纸上肆意舞动,白纸上便立即响应现出了一个字——“李”。说来惭愧,六七岁时,我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更别说写什么饕餮麒麟,髭髯葳蕤之类的了,纯粹是为难在下。当时我对汉字不感兴趣,横竖撇捺也相当敷衍,在纸上歪歪斜斜地画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便兴高采烈地找祖母去炫耀。祖母看了我的“大作”后却默不作声了,推给祖父看。祖父虽然不识字,看到我的字纸后却露出慈祥的笑容,把我举高高一一我知道,汉字上,亲情在流动。
仍忆小学时,老师带我揭开汉字的面纱。就在那时,我认识到了汉字中深刻意义,一种来自汉字文化对心灵的访问。对比英文单词的枯燥与烦琐,汉字的星罗棋步排列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字迷找错字,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彻底地颠覆了幼时的我对汉字的浅薄认知。我对汉字的情有独钟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我知道,汉字上,文化在蔓延。
待到初中部,一节语文课的文字洄游让我看到了汉字背后的神秘。从甲骨文到行书,从殷土茫茫到大厦鼎立,汉字是从始至终贯穿着的线索,连接着每个在泱泱华夏生存的炎黄子孙的心弦。这是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人类瑰宝。三千书卷无法书写它的繁华,十万颂歌无法赞扬它的伟大,它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张无形的、连接中国人内心的大网一一我知道,汉字上,传承在闪烁。
那五千转飞光仍穿梭于光明的殿堂,色散成千万条彩色光带。想必这光带连接的,就是没有把传统文化弃于深谷、抛于汪洋的千万个中国人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