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作文(一)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疆土上,有着最多的面孔,他们或是耄耋将至、皱纹满颊;或是踌躇满志、奋发有为;或者意气风发、正当少年;又或是天真无邪、纯真可爱......这些面孔无一不是正当下中国的名片,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的温度,彰显着中国的形象。
走在2022年,太多难忘的面孔留在记忆里,有钟南山院士忧国忧民的面孔,有医务工作者疲劳的面孔,有农名工朴素的面孔,有快递、外卖小哥焦急的面孔......而我站在这不同寻常的一样,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也看见了很多教育人执着努力的面孔,她们的面孔同样值得被记住。
李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的一名支教教师,今年年仅22岁的她,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龙胜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在支教的过程中,她从一个如饥似渴求学的学子,向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转变。课堂上,她倾尽所学,言传身教;课堂外,她格外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她工作上责任心强,深受学生喜爱,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今年疫情期间,李莎放弃更多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机会,毅然返校返岗,结合自己新闻传媒专业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将疫情防控、复学准备等内容及时传达给家长和学生。但就在5月10日,当她赶回学校参加工作会议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年仅22岁的生命从此长眠在大山深处,她那如花般美丽的面孔从此定格在2022年。
年初,一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带我认识了一位带着孩子们写诗歌的年轻老师——康瑜。她先是放弃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保研机会,去云南支教两年,支教结束后,她又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以一名公益创业者的身份创立“是光”,全身心投身乡村诗歌教育,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身边。她曾说:“山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家庭养育缺失,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与关注。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如果没有光亮,人生就会越来越往下掉。诗歌就是那束光。”透过她的诗歌课,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孩子眼里的光、脸上的笑,大山里的他们,拥有了自愈的能里。每每谈到孩子们的诗歌时,康老师那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是知足。
也许她们面孔没有被人们广泛熟知,没有被纪念流传。也许有一天,随着一代人的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她们的面孔就消失不见了,甚至不会有人叫得上名字。但我想到那个时候,她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面孔,集聚着中国教育人的力量和大爱,并将中国精神写进各行各业。
中国面孔作文(二)
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你和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面孔”。走过2022年的春天,最能打动我的“中国面孔”是那些“白衣天使”。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本应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却显得格外凝重。疫情的到来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假期计划也被打断了,这个年过的没有一丝年味。但面对疫情,许多人逆风而行,每个人都义无反顾。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放弃小家的团圆,只为守候万家灯火。他们不眠不息,与时间赛跑,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他们用实干与担当,践行着中国人民谋幸福。他们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凝聚起了抗击疫情坚不可摧的信心和勇气。
当我在电视机前看到她脸上和鼻梁上都是深深的勒痕,看到她的浮肿的手背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水泡,我顿时热泪盈眶。她却笑着说:“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脸上被口罩压得都没感觉了,根本不觉得疼。”她是一位90后的护士——李静。这就是中国面孔。
一对紧闭的双眼,一脸疲惫的容颜,出现在开往武汉的餐车上。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他抗战非典时主动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如今新冠肺炎来势汹汹的危机时刻,他又毅然决然赶往疫情前线。这就是中国面孔。
“亲爱的,我们把婚期往后推一推,要得不?”“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等你战胜疫情归来,一定给你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这是胡肖与她的丈夫罗楠的对话。为了这次婚礼,她筹备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作为新娘的她原本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没想到,就在婚礼的前一天疫情突然爆发,她受命出发
我在手机上看到了她因为工作的需求一把剪掉了自己的秀发。她说:“头发没有了还可以再长,现在的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女生们谁不想留一头长发,谁不想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呢?但她却无怨无悔。她的名字叫单霞。这就是中国面孔。
还有许多医务工作者,我不认识你们,我也无法将你们的名字一一叫出来。可是,当她们在在国旗下宣誓,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时,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荣辱与共,生死相依。面对疫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就是中国面孔!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英雄面孔的无畏牺牲,哪能换来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没有这些面孔支撑着中国脊梁,今天中国又怎能傲然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没有这些靓丽的中国面孔,外国人又怎么能全新地认识时代中国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些中国面孔的精彩解读,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又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