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免费为您整理的历史与社会初一上册寒假作业答案,仅供大家查阅。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蓝田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元谋人
2.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置最东的是
A.北京人B.蓝田人
C.元谋人D.丁村人
3.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B.埃及
C.希腊D.中国
4.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A.距今约170万年B.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C.距今约18000年D.距今约7000年
5.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下列哪一项基本没有区别
A.类人猿B.猿人
C.北京人D.现代人
6.下列物品中最能体现山顶洞人特点的是
A.石器B.木棒
C.骨针D.装饰品
7.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D.蓝田人
8.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D.蓝田人
9.被尊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B.尧
C.黄帝D.舜
10.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时间是
A.约公元前3000年B.约公元前2500年
C.约公元前2070年D.约公元前1100年
二、能力培养共4分
历史诊所请指出下列各题中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
11.小明问:“小红同学,你知道嫘祖要做衣服,供她选择的衣料有哪些吗?”
小红答道:“棉布。”
诊断结果:
12.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的地点吗?”
小明答道:“临汾。”
诊断结果:
三、牛刀小试共13分
13.3分请你分别答出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的主要遗址。
14.6分请写出山顶洞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
15.4分请你分别答出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样式。
四、一试身手共33分
识图知意:
16.5分
请你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绘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
读读想想:
17.“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3分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怎样评价他?
24分从材料中看,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什么?
18.“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请回答:
12分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
22分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史海破谜:
19.7分你能解释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图案的含义吗?
阅读思考:
20.10分
神农氏勇尝百草
在传说中,神农氏是远古时代贡献的一位领袖。他勇尝百草,教民农耕。
传说在神农氏那个时代,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仅靠打猎已经吃不饱肚子了。氏族中常有人因分不到食物而生病甚至饿死,人们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
就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伟大的神农氏出现了。神农氏看着人们过着这种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心里十分难受,就决心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看着满山遍野茂密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是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不能吃吗?于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神农氏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他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果实、种籽和根、茎、叶,一样一样地亲口尝。在这一过程中,神农氏发现,有些东西味道甜美,特别好吃;有些东西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而有些味道尝起来不错,可吃下去头昏脑胀,上吐下泻。原来这些东西是有毒的。于是,他把这一切都一一记了下来。
伟大的神农氏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危险,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采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神农氏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吃完扔在地上或自己长熟落在地上的瓜子、果核,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天气、土壤有关系。天气暖和的时候,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天气寒冷的时候,植物落叶枯萎。而且,有些植物喜欢潮湿的土壤。于是他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培植,这样就能有计划地来收集果实种籽作为食物,以补充打猎的不足。
自从神农氏勇尝百草,教民农耕以后,人类的生活就有了保障。虽然这些是神话传说,但它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进程。同学们知道,人类解决居住、食物、穿戴等问题,是同自然界作斗争,逐渐积累经验的结果。这中间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奋斗、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懂得很少到懂得很多,使生活从很不完善改进得较为完善,最后才取得成功。
读完“神农氏勇尝百草”这篇故事后,我们应向神农氏学习什么?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能言善辩共30分
21.写一个你喜欢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谈一谈你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1.D2.A3.D4.B5.D
6.C7.A8.B9.C10.C
二、11.错误。供嫘祖选择的衣料有麻布、葛布、丝绸。
12.错误。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