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作文(一)
幼儿园的课程存在于幼儿的生活、行动之中,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幼儿的生活,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顺应幼儿天性,展开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一天,班里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盒蚕宝宝,孩子们都很好奇,追着小盒子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这是毛毛虫嘛?”
“不是毛毛虫,毛毛虫是有毛的,这个没有毛。”
“那是什么?”
“这是蚕啦!”
“可是我在图片上看到的蚕宝宝是白色的呀,你这个怎么是黑色的呢?"
听着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觉得这是一次从幼儿兴趣出发展开课程的好机会。
“你们想不想将丰锦灏带来的蚕宝宝留在我们班?”
“想要养好蚕宝宝那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噢!你们对于蚕宝宝都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做成调查问卷,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功课,再将搜集来的资料带回来和小伙伴们分享!”
小伙伴们的好奇好问
“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树叶吗?米饭?还是什么都可以吃?”
“它小时候这么黑?长大是怎么变成白色的?”
“蚕宝宝怎么变成茧的?”
“它那么小,真怕弄疼他,应该怎么保护它不受伤害?
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鼓励小伙伴们互相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进行经验的分享。
蚕宝宝喜欢吃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能用莴苣叶、生菜叶代替。
蚕宝宝长大是需要蜕皮的,需要蜕四次皮才可以吐丝!
蚕宝宝不喜欢吃有水的桑叶,吃的会拉肚子死掉的!
蚕宝宝不喜欢晒太阳,不喜欢有味道的东西,比如说妈妈喷的香水、杀蚊子的药。
蚕宝宝比较脆弱,小时候帮他们换桑叶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镊子捏起来,要轻轻的噢~
蚕宝宝入住我们班
通过大调查后,孩子们也学会了一些养蚕的小本领,蚕宝宝终于入住我们班了,大家未免显得有些兴奋。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很喜欢去看蚕宝宝,因为孩子们的拥挤和“过度喜爱”使一些蚕宝宝受伤了,所以我们将蚕宝宝分了好几个家方便大家分组观查并制订了“养蚕公约”。
为了记录蚕宝宝每天的成长,孩子们还给蚕宝宝取了好听的名字,借助放大镜看一看、摸一摸进行观察做好记录。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发现了蚕宝宝许多的小秘密。
蚕宝宝拉的臭臭越来越大了,但是一点也不臭。老师告诉我们蚕宝宝拉的臭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蚕沙”,他可以做枕头睡呢,也可以当作中药治疗很多病呢;
蚕宝宝把桑叶的洞吃得越来越大了;你看,被蚕宝宝吃过的桑叶好有趣哦;蚕宝宝吃桑叶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它的身上长出了很多花纹,小脚也变大了;蚕宝宝好像从来不会拉尿耶,可能是因为它不喜欢喝水的原因吧;通过提供适宜的探究工具,支持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究蚕宝宝的世界,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凸显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孩子们的主体性。
蚕宝宝带回家,周末蚕宝宝单独呆在教室让大家很担心,孩子们决定选出平时最认真观察最爱护蚕宝宝的幼儿将蚕宝宝带回家,大家都觉得周末能把蚕宝宝带回家是件很自豪的事情,所以平时都会很温柔地对待蚕宝宝!
关于蚕宝宝的好奇好问,孩子们在观察蚕宝宝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好奇好问。蚕宝宝它有多少只脚呀!放大镜都数不清;它的眼睛在哪里呢?
蚕宝宝睡觉吗?蚕宝宝什么时候就会开始吐丝?
为了激励孩子们主动探索学习,我们在图书区投放了关于蚕宝宝的书籍,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蚕宝宝有8对脚。其中有3对胸足、4对腹足和1对尾足。蚕宝宝是单眼。看不见东西,只能感觉光线,这种眼睛叫作单眼。蚕宝宝身上有9对小黑点,叫做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如果吧蚕的脑袋放在水里,蚕是不会死的,但是如果把蚕的身体气门放在水里,蚕就会死去。
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在养蚕的日子里,宝贝们虽然有些不熟练,有些笨手笨脚,时常会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她们每天都会努力细心地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给了蚕宝宝们一个温馨快乐的家。
蚕宝宝作文(二)
三、四月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德育处去年留下的蚕子卵也随着温度的渐暖,孵化出不少小蚕。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孩子们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起责任心与爱心,就鼓励孩子们争取来不少蚕卵,照顾小蚕。在我的号召下,孩子们热情高涨,不仅费劲心思的为蚕宝宝准备舒适的小家,还从离家并不近的地方找来桑叶。于是,我们黄河路第一小学四年级(1)班的“蚕宝宝社团”成立了。
本着“爱护蚕宝宝树立生命观关爱小动物培养责任心”的社团宗旨,我主动担任起本社团的“蚕宝宝顾问”,平日里和孩子们一起养蚕,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蚕的资料,如何饲养等内容。孩子们则根据自身的情况,经过家长的同意与配合,分批将蚕宝宝领回家饲养。当我把一条条蚕宝宝小心翼翼地放进他们铺着桑叶的小盒子里时,孩子们的眼光热切地注视着一条条小生命,似乎在它们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期望。为了让孩子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蚕宝宝的照顾行列中,除部分孩子将蚕领养回家之外,我们成立的还有采桑小分队,负责观察自己小区或者附近社区是否有桑树,假期到森林公园、人民公园采摘桑叶,为蚕宝宝供应源源不断的食物,也让没有领养到蚕宝宝的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从4月份社团成立以来,我们分别开展了“领养蚕宝宝活动”、“蚕宝宝交流会”、“我的蚕宝宝最可爱”等展览交流活动。在“蚕宝宝交流会”活动上孩子们认识到了蚕的生长周期、身体结构、功能价值、饲养注意事项等等,深入了解了有关蚕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认识小生命的价值奠定了感情基础。领养的一周之后,我们又在班级里举行了蚕宝宝比拼活动——“我的蚕宝宝最可爱”,小蚕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大都经过了两次蜕皮,个个都变成肥嘟嘟的大蚕宝宝!当然,也有部分孩子养的蚕出现了口吐绿水,相继死去的现象,我们相互安慰,寻找蚕死亡的原因,孩子们经历的这一切,相信肯定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离去的痛苦。同时,孩子们在交流中也提到:他们懂得了照顾小生命的不容易,要非常细心;懂得了看着小生命死去时,心情很难过;懂得了活着特别美好,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饲养惨的过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更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在经过几次活动之后,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我们还将举行一系列有关蚕宝宝饲养经验、遇到突发状况如何解决、蚕宝宝结茧等展示交流活动。让孩子们在饲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及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为蚕宝宝的一生共同努力。
我们的蚕宝宝社团虽然仅仅开办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经历的过程让孩子们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们自己感悟到生命的珍贵。其实,在校园里接受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更应该扩宽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让孩子到更广的生活中去体验。尽管是小小的蚕也能延伸到无数与生命有关的事物上,比如我们的同学除了养蚕,还将这种爱心带到了小鸡、小仓鼠等小动物身上。这样的课外社团,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从而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善待自己与他人……这些都是从蚕宝宝身上得到的启迪,有关于生命的思考!
蚕宝宝作文(三)
春季的马路旁,你总会发现有人在卖一些类似芝麻的小颗粒,这些摊子往往都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前些日子我忍不住好奇,挤进人群,问道:“这东西是什么?”老爷爷答道:“这是蚕卵,能孵成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买了些带回家。
刚生下来的蚕卵是嫩黄色的,过几个小时,它就变成黑的了。它们有单个的,也有三五成群,凑成一堆的,活像一只只小蚂蚁。我一连几天都在仔细观察着它们,迫切期待着它们的华丽蜕变。我屏息凝视,一看就是几十分钟,而每天观察的结果都令我失望之极。渐渐地,它们在我脑海里淡去了。
直到有一天,妈妈在给花浇水时无意中看了一眼那堆蚕卵,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妈妈惊叫道:“快过来看,这是什么?”我立刻跑过去一看,嗬!一粒粒黑黑的卵全变成了黑黑的蚕。我赶忙跑到冰箱前,把已经准备好的桑叶拿出来喂它们。看着它们心满意足地吃着,我甜甜地笑了。不几天,它们的颜色也变淡了,一个个也似乎都长大了许多,像一段段麻绳似的兴奋地扭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们渐渐脱去了那件浅灰色的“外套”,终于变得通体银白。
它们吃饭时极富韵律。它们用那极有粘性的脚扒住桑叶边缘,将头仰起,张开小嘴从上至下吃出一个半圆形,然后把头立刻向上抬,再沿着刚刚的痕迹吃下去,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很快它们就把叶子吃得只剩下叶脉了。
吃饱后,它们的肚子圆滚滚的,旧“外衣”容不下它们越来越胖的身躯了,它们便会脱下瘦小的“衣服”,换上“新衣”。瞧,它们开始“换衣”了,它们高傲地将头仰起,在空中漫无目的地摇摆着,好似在搜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皮从背处裂开,它们开始更加猛烈地摇头,又过了一会儿,它们的头便钻了出来。接着是后半身,它们用头勾住地,使劲向外拉,几个小时过后,它们便成功“换衣”,只剩一个淡黄的皮留在一旁。
一连几次的完美“更衣”后,蚕宝宝们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于是它们又开启了疯狂的“蚕食”模式。它们仿佛在竞赛一般,唯恐自己长不胖。它们风卷残云般吃完所有桑叶,终于让自己华丽转身,变得白白胖胖,通体透亮。然后它们就养精蓄锐,等待更艰巨的工作。
一段休整后,它们便开始结茧了。它们会先占据一个绝佳的位置躲起来,准备“安营扎寨”,着手工作。它们先织出一个大框架,再在上面织个椭圆把自己裹起来,再一层一层地在内部加厚。起初隐隐约约看见它们的头上上下下地蠕动着,很快,密密实实的“小房子”就把它们裹得严严实实。没过几天,它们就破茧而出,化茧成蝶。刚出来时,它们的翅膀还是卷在一起的,过一会儿便伸平了。之后它们在茧上产下卵,而后它们耗尽了所有的能量,结束了自己毕生的使命。
看着蚕短短的一生,我不禁感慨: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它用尽生命奉献出精华,但它活出了价值,死也值得!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宝宝作文(四)
一个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蚕的变化》科普小知识,大家对蚕卵变成蚁蚕的过程非常好奇。
“老师,我们都没有看过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好像大三班有蚕卵,要不我们去借几个蚕卵吧~”
因为浩浩小朋友带来的蚕快是二龄蚕了,大家都没看过蚕卵和蚁蚕的样子,正巧听闻大三班有蚕卵,于是小家伙们决定去“借”几个蚕卵来,一起期待蚕卵变成蚁蚕的生命奇迹。
瞧!大家“借”来的蚕卵变成了蚁蚕,班上的蚕宝宝们有了弟弟妹妹啦~
蚕宝宝怎么掉不下去?孩子们给蚕宝宝换桑叶。
“老师,你看!蚕宝宝爬到了我的手指上,可是它怎么不会掉下来呢?”
“是它吐丝缠住了你吧!”
“没有吐丝呀!你看~”
“那就是它用脚抓紧了你咯!你看你拽都拽不下它来,好像脚被吸住了一样!”
“那就是蚕宝宝的脚有粘性,可以黏住东西。”
带着孩子们的好奇,我们一起查阅了资料得出了原因:原来蚕的脚内缘生有许多趾钩,排列成半圆环形,有超强的粘性,所以蚕宝宝无论爬到哪儿的时候都会用脚黏住,不会掉下来。
桑叶上黑黑灰灰的东西是什么?
欣欣将蚕宝宝带回了学校,孩子们准备将蚕宝宝从小盒子中挪进大家庭里,一个小朋友发现一个黑黑灰灰的东西黏在桑叶上。
“老师,这是什么?”
“这个虫子吧!”
“好像不是!都没看到它的眼睛翅膀,一动也不动,应该不是虫子!”
“是不是死了的小蚕?”
“肯定不是!我带回去了8只蚕宝宝!带回来也是8只蚕宝宝,一只都没死呢!”
“那这个是什么呢?”
大家你拿起来看看,我拿起来看看!这时王雨凡走进教室,大家赶紧叫来雨凡。
“艺梵艺梵,你来看看这个是什么?”
“这是蚕宝宝蜕的皮呀!”
“那你们发现,蚕宝宝蜕皮后有什么变化吗?”
“会长大一些!爸爸说蚕宝宝为了长大就会蜕皮,一生中要蜕四次皮才开始吐丝结茧!”
“我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的蚕宝宝那么黑,长大后那么白了!原来是把黑色的衣服脱掉了呀!”
蚕蜕皮啦~
见证了蚕宝宝第一次蜕皮,孩子们略显兴奋,似乎在为蚕宝宝的成长加油鼓劲,大家更期待其他蚕宝宝的蜕变了。
我带回去的蚕宝宝死了……上周末蚕宝宝被一个小朋友带回去“临时照看”了。周一大清早只见宸宸小朋友带着一张苦涩的脸走进了教室。
“老师,我们家周五晚上进小偷了,好像对蚕宝宝撒了迷魂药,所以我带回去的蚕宝宝好像都死了……”
“真的嘛?你确定?”嗯……也有可能是东湖大道在施工,所以我们在东湖大道摘的桑叶不够干净、有味道,蚕宝宝一闻觉得味道不对不喜欢吃,就饿死了吧!?
小朋友一听天天带回去的蚕宝宝饿死了,纷纷上前围观,发出可惜的感叹声!看着天天一脸郁闷无辜的表情,我赶忙安慰。
没事没事,饲养过程也不是没有意外发生!没关系!要不我们给他换个新鲜的桑叶,单独放在旁边观察观察,万一蚕宝宝又活过来了呢?
天天一听蚕宝宝可能会活过来,又露出了笑容!
一晃两天过去了!我们再去看这两只已经被判了“死刑”的蚕宝宝的时候,惊讶到了!蚕宝宝竟然“活”过来了,原来它是在忙着偷偷蜕皮长大呢!
“原来蚕宝宝要蜕皮的时候会不吃不喝,喜欢扭来扭去的呀!我还以为它中毒了呢!原来是悄悄地在蜕皮呢!太惊喜了!”
天天带来的桑叶怎么有果子?
“老师,为什么天天带来的桑叶上面还有一串串的果子呀!”
“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果子吗?”
“是桑果吧!”
“嗯~~也可以这么说!或者还有一个更准确好听的名字!”
“应该是叫桑葚吧!”
“那你们知道它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吗?”
“我知道,吃起来甜甜的,妈妈买给我吃过。”
“是的!桑葚没有成熟之前是青色的!成熟了就是红色的,当她熟透了就是黑色的!”
“老师,好想尝一下哦~”
“哈哈,那你们晚上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水果店买点儿品尝品尝哦~”
早上诺诺和鹏鹏将蚕宝宝放在手上进行观察,不知怎么萌发了“蚕打斗”的念头,两个人把蚕宝宝当作了玩具,这时只看见鹏鹏一甩手,诺诺一退后,一只蚕宝宝牺牲在诺诺的脚下了。
“不好了不好了,蚕宝宝被诺诺踩死了”。
“不是说了么!不要让蚕宝宝离开桑叶,它很弱小的,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她!”
“蚕宝宝被踩死了,它肯定很疼!”
“太可怜了蚕宝宝……”
大家开始轮番“批斗”了,两个人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低着头不敢吱声,想着也没必要责备了。
“蚕宝宝很软很弱小,打斗的游戏太激烈了,很容易伤害到他们,你们看生命有时候也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它!我相信以后你们一定会小心翼翼和蚕宝宝做游戏的。”拿来了纸巾准备清理“犯罪现场”。
“老师,你看!蚕宝宝的血不是红色的,是绿色的耶。”
“当然是绿色的了!因为蚕宝宝吃桑叶呀!桑叶是绿色的呀!所以蚕宝宝的血也是绿色的。”大家忘记了刚刚的不愉快,开始对蚕宝宝“血”的颜色充满了好奇,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虽然蚕宝宝因为孩子们的闹腾牺牲了,但大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想他们也明白了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同样,他们对蚕宝宝的认识也更近了一步,发现了蚕宝宝的血是绿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世间万物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的。
蚕宝宝作文(五)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大家纷纷养了各种各样的宠物:猫、狗、鱼……还有一些人与众不同,养了蛇、蜥蜴什么的,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呀!可是我的宠物就更特别了,那是一群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可爱极了!
这群蚕宝宝是在4月14日来到我家的。那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妈妈路过路砦小学门口,看到一群小学生围着一个老爷爷,七嘴八舌地嚷嚷着“给我一个!”“给我一个!”。妈妈走上前去,只见老爷爷端着一盒可爱的蚕宝宝,就买了14条用手捧着,高高兴兴地带回了家,老爷爷还给了一把桑叶。我喜悦地观察着眼前的这些小家伙:它们只有笔芯那么粗,半根火柴那么长,有的全身乳白,有的身上带有棕色的横纹。它们在篮子里爬来爬去,东张西望地寻找桑叶吃。我抓了两条蚕,小心地放在手心里,又拿了一片桑叶放上去,其中一条慢慢爬到桑叶的一边,用三对细小的前肢抱着叶子,沿着叶子边缘上下移动的啃着,一会儿就啃出了一个豁口;另一条却钻到了叶子下面,从叶面中央咬了个洞,露出了一个转动着的小脑袋,小嘴顺着洞的四周向外咬着吃叶子。它们吃的速度很快,发出像下雨一样的沙沙声,几分钟就把一片叶子吃完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侧耳倾听,就像听世上最美妙的音乐。
我精心地喂养着它们,每天喂三次新鲜的桑叶,并及时清理蚕砂。它们长得真快呀!身体一天天长长,变粗。过了几天,我发现一条蚕有些异常:在别的蚕都在津津有味地吃桑叶的时候,它却躲在角落里伸长脖子发呆,像病了一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很着急。下午,我再去看时,那条“病蚕”头上的壳竟然掉了下来,把我吓了一跳。接着,只见它身子左右摆动,像是在用力,不久,从头到尾慢慢蜕下了一层薄薄的皮。噢,原来它是蜕皮了!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蚕宝宝们都长得白白胖胖的,该吐丝结茧了。一天,一条蚕宝宝爬到了角落里,把又细又长闪着金光的丝吐在篮壁上,头摆动着,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看得我眼花缭乱,不大一会儿,它结成了一张小小的网,不要小瞧这张网,它可比蜘蛛的网复杂多了!接着,那条蚕又花了半天的功夫,绕着自已的身体四周结成了一个椭圆形金黄的茧。开始茧是半透明的,而蚕在茧里上下左右吐丝,加固着它的“小窝”,又过了几个小时,这个茧慢慢不透明,渐渐看不到里面的蚕宝宝了。
第二天,又有一条结茧了,有趣的是,它洁白而富有光泽。
现在我的蚕已结了七个茧了,两年白色的五个金黄色的。看着这些茧,我想到了蚕的全身都是宝:蚕丝能做出高档的丝绸,蚕蛹和茧可以治病,蚕为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古人这样赞美它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应该学习蚕的奉献精神,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长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蚕宝宝作文(六)
八十岁的奶奶就像八岁的孩子一样,活力满满,身体健康,要强,愿意尝试一切新鲜事物。八十岁的奶奶身体硬朗,担负着照顾爷爷的重任。由于爷爷早些年因脑出血瘫痪在床,虽有三个儿子,但奶奶说几个儿子照顾不得法,总觉得不如自己照顾的好,三个儿子也都有孙子孙女了,都是一大家子,自己身体硬朗,就自己来照顾。虽然担负着重任,但单从奶奶身上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她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一味消沉,她仍坚持着自己的生活,种花、养蚕、打陀螺等等,偶尔小酌两杯。一位活泼好动、可爱的奶奶,回院里总会看到奶奶,聊两句,多是她跟我分享分享最近又看到了什么稀罕事,最近又多了什么爱好。
前几天,着急出去,看到奶奶,奶奶非要请我们去屋里看她养的蚕,说是已经“借”到桑叶了,蚕已经吃的白白胖胖的了。我们急着出门,答应她改天有空就来看。记得之前有听奶奶提到她养了蚕,但是没有桑叶,只好找些其他的树叶来喂,因此也死了不少,可把奶奶心疼坏了。奶奶不舍得,可又发愁到哪儿找桑叶,说是大伯答应帮忙找桑叶。看来是找到了。
今天晚上回来的早,下楼正好听到奶奶还桑叶的声音,就决定去参观参观。奶奶“炫耀”着自己养的蚕,欣喜万分,百十条蚕,被奶奶分为了一等、二等,还有一堆是“意外收获”。奶奶讲解着说,一等蚕这两天就要结茧了,二等蚕还需要五六天才会结茧。奶奶还专门为他们做了结茧的窝。那小小的一堆,放在纸上的是奶奶的“意外收获”,之前留下来的,奶奶忘在其他地方,找口罩的时候找到的,说是数了数还有九十几条呢。奶奶看着这堆“意外收获”,又是高兴又是发愁,他们的粮食又该怎么办呀?看到地上堆放着大伯剪的桑树枝,好奇地问,这些不够吗?奶奶解释道,现在一晚上就要喂五六回,仿佛像是又养了个孩子。这些天晚上都要起来,看看爷爷,给爷爷盖盖被子,再来看看这群蚕宝宝,喂喂桑叶。
小时候的我,妈妈不让养小动物,我只养过植物,大多是仙人掌。养蚕,能想到的就是破茧化蝶,养蚕从来没有实践过。对这个很是好奇。问奶奶,“蚕种怎么来的?”奶奶边用手比划边说,一开始蚕种是后面邻居给的,讲过第一次养蚕,蚕结茧化飞蛾,飞蛾产卵,卵慢慢成为幼虫。这其中也饱含了辛酸,最初缺少桑叶,喂的很多叶子蚕是不吃的,偶尔寻到蚕吃的叶子,有可能会是打了药的叶子,饿死的、毒死的,看着蚕宝宝没了,很是惋惜。还在之前借到了一些桑叶,才支撑到了大伯拿来桑叶。从小小的如蚂蚁般的蚕宝宝养到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花费了不少功夫。
奶奶又添了新爱好——养蚕,我们都知道奶奶是把对儿孙的牵挂都寄托在了她这些爱好上,我们有的上班,有的上学,父辈们又忙着各种家务事。即便是有空到她那儿去看她,也只能是聊两句,坐一会儿就要走了。奶奶总说想我们了,好久没见了,迫不及待地要分享她的新爱好,邀请我们去参观她的“成果”。希望奶奶总是这样,没病没灾,开开心心的,有更多的新爱好,这条路能走的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