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一)
胡济翔
外星人来到地球,向来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对于外星人的态度,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你一生的故事》这本书中,七肢桶通过“视镜”与人类交流。他们的出现让人类紧张、兴奋且好奇。
在小说中,不同群体的人也对这些外来生物有着不同的态度与期望。书中的政治家与军人们,对于七肢桶更多抱持一种警戒与防备的心态,更多考虑的是人类的利益。科学家们则更多是以一种期盼的态度对待七肢桶,期盼探究他们的科学技术以获得新的技术突破。语言学家们,则更多是对他们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与文化领域产生了兴趣。
每一个群体的兴趣点与态度都是相对局限于一个领域内的思考的,也各有其道理。与其宏观地来讲这个问题,不如把问题具体到政治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在政治与经济(存在潜在博弈)方面,我认为我们应当秉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态度。这也正是政治家们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持有的主要态度。对于外来的生物,我们是完全陌生的,在最初,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目的与科技水平。这样的未知,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提防心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书中人类设置的各种各样的军事防御。获得利益固然是好的结果,但是即便我们自认为比对方更强大,也不要进行殖民、占领。找到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才是最好的结果。
在文化方面,我认为应当在充分保留人类自身的精神内涵的同时,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其实在《你一生的故事》中,冲突最明显的并不在于文化领域的分歧,而在于人类与七肢桶本身认识世界方式的不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论与目的论的碰撞,实质上是世界观的碰撞。这也是真正最能影响人们的部分(充分影响了我)。当然,这样的碰撞未必是坏的,甚至很有可能推动人类在这些思考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留本质精华,坚持兼收并蓄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文化方案。当然,文化征服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人类文明的种种理论全部被否定也并非不可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如果我们与另一个文明有着过大的实力差距,被压制的厄运恐怕是难免的。
总体来讲,就是要以一个友善的态度向宇宙展示人类和地球文明,这样才更可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友善的关系。建立平等关系,不主动攻击,也坚守底线。如果出现了要被征服的危机,那也只能背水一战了。
但我们真的能如此理想化地做到这些吗?我想不尽然。征服与被征服在“自然法则”下已经成了常态,这样的习惯让人们在脑子里对他人、对“外来”建立起一道屏障。人们总认为自己或是征服者,或是被征服,且人们害怕被征服。人类总是缺乏勇气去相信自己,去否认自己固有的想法。人类总是缺乏信任的,但是信任也总是最被需要的。
如何面对以至解决这一问题,或许正是人类正确向宇宙展示自己的前提之一。
《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二)
李皓宇
这本书中一个重要的叙事角度,是围绕地球的语言学家与外来物种“七肢桶”之间的交流展开的。书中的七肢桶似乎拥有先进的语言体系与思维能力,它对一项实验(光的折射律)的重复运用印证了他们拥有符合“目的论”的思维——它们能在做事前预知不同路径所花的时间并选择耗时最短的一条。这样的思维致使七肢桶的口语和书面文字是两套互不干涉的语言体系。文字是“非线性”的,七肢桶能够在书写之前预想好不同文字的细微差别,可见它们早已知道了未来自己会经历和表达什么。
面对未知的、先进的外来文明,它们能抵达我们的星球,而我们却不能探索它们居于何处,足以证明我们的落后。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味地用一己之力反抗是徒劳的。我们需要尝试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语言和科学水平,了解对方的目的以进行“谈判”。人类和外来文明不一定要形成对抗关系,若处理得当,能使之变成一场非零和博弈,使双方都成为赢家。
《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三)
乐可欣
书中用光的物理原理来解释七肢桶做出反应的一条定律,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宿命论。“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条意识链,在它们运用语言交流前就已经形成。它们彼此交流的过程就是行为完成的过程,通过行为完成的过程使已知的未来变成现实,就像光束到达水面后沿着那条安排好的最短路线折射。而我们的思维模式却与之不同,我们是因果论,我们的语言给了我们自由,在话说出口的那一刻虽然未来在某个方面来说已是固定的,但至少在那一刻我们可以思考,而不是被动执行的。也就是说,七肢桶的语言是已知未来但又无法改变的执行。
小的时候我们似乎都想过拥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但如果你预知到未来后又无法改变它,就像文中的女主,在她孩子还未出生之前,她就已经看完了她的一生,也知道她最后会离开自己,却别无选择,我想这比一开始不知道未来更加痛苦无助。她在文中写道:“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作者平淡地讲述着一生的故事,却在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她无奈的情感。对她来说,一生就好比一根香烟,香烟的两头都已燃尽,但她仍要在那一刻满怀期待地迎接已经结束的未来。
文章的最后,作者已经看完了她女儿一生的故事。但当回答丈夫的问题时,“你想要个孩子吗?”她微笑地回答:“是的。”如果注定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会,因为比起一无所有,至少在某一刻我们也曾得到过。
《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四)
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星人
尹杭
请设想:有一天,一群比人类在智力和体力方面都高很多的生物来到地球,人类的第一反应会如何?这个问题可以缩小类比为: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这块大陆上的土著人的第一反应会如何?美洲历史对这个问题有绝对的发言权。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逐步入侵,美洲大陆的人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他们屠杀的理由是,印第安人属于异教徒,且占有了对殖民者有利的土地和资源。可为什么异教徒就应该被杀害?因为欧洲人不能断定他们存在的善恶。土著人和欧洲人拥有一样的外观和相近的生命特性,却有截然不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处世方式,欧洲人会向印第安人开枪,如果他们得到了枪岂不是会对欧洲人开火?宁可杀错万人也不能放过一人,中国古代的皇帝也喜欢干这种事,有趣的是,现在我们还在干。
“人总是害怕与自己相近的未知”——这句话的真实性是有事实证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书中没有一个国家对“桶”的降临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武装准备,“来到地球,给一些人类‘武器’然后诱导他们自相残杀,同样的事情在我们历史上是发生过的,想想美洲吧。”这是在“桶”降临后,对国家安全负军事责任的上校的明确表达。弱肉强食,当一个文明被更高等的文明发现且意图不明时,优先自保虽不能算上上策,却也是最有实施可能性的。毕竟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却保持不变。
但“外来者”始终是相对的,人类对于这个物质性的世界而言,同样无法逃离“外来者”的命运。我们或许会拥有璀璨的文明,可无论如何,我们始终是站在星球表面的一群活物,仅此而已。我们生活在地球却从未走进它,大多数文明与地球的联系也局限于“通过破坏和毁灭迫使地球融入人类社会”这一点。“桶”通过语言看到了两三千年后自己需要人类的帮助,因而自甘成为“外来者”,与小部分人类交涉后自主离开,完成这些无疑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那么,人类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呢?如果所有“外来者”都无法逃离“离开”(无论主动被动)的命运,当离开地球的日子来临,人类该何去何从?
我的答案是:可惜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勇气,或者说大部分的人都无法逃离,只有小部分(像女主那样有很强的接受和接收能力的人)有在宇宙里活下去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缺乏突破的勇气。物质世界的运作规律已经基本被科学解释完全,很难会有人去质疑宇宙大爆炸不是宇宙的起源,也很难会有人去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为什么?因为科学家没说啊。正是这种对科学的过分依赖,恰恰封闭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把诸如“这不科学啊”和“如果你认为这是正确,请科学性地证明它吧”之类的话挂在嘴边。这是“外来者”的固步自封,和思想上的闭关锁国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大胆些,细细斟酌那些曾经的“胡思乱想”是否真的只是一个幻想,否定它的,是目前已知的科学,还是因为它已经触及了未知领域而被禁止延伸?既然在文学领域内对于未来的幻想已经足够,不如让我们在思想上也来一次彻底的狂欢,把那些科幻的描述向着实现推进一步,让身为“外来者”的我们真正去面对“外来者”的命运,然后逆风而行吧。
《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五)
何璇
这道光束,在她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止步。——这篇科幻小说就将在费马大定理的基础上给我们带来作者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作者借七肢桶的语言道出了一种符合预测未来的思考方式,在这之中,任何组成成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而不具备原因和结果逻辑上的差别。这也就合理解释了预测未来的“超能力”。但是,按逻辑上来说,一旦具有,则无法再次转换为自由意志。就相当于一个人若选择同时感知现在、过去和将来,知道自己生与死的终点,那就无法选择背离自己的人生既定路线而更换其他选择。那么这样究竟是人生的最大化还是最小化?
这是作者最后抛出的问题,同时也是我的一个疑问。我认为,根据书中的费马大定理,光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终点,还可以自然而然选择那条最快的路径并坚定走下去,这在某一单一方面就是光的传播最大效率,说是某一方面,因为这只针对速度而言,在其他方面我不得知了。而能预测未来的人的人生路线若也有一个类似于光的最快路线,那它究竟会是什么?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远比理想状态下的光来得复杂,所以我无法进一步判断。
同时,我认为选择预测未来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这是否也成为了自由意志?或是说预测未来本身就不会发生,因为我们人生的既定路线就是自由意志的思维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说上天果真派下给我们如此般超能力,最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这样活着的人既然无法逃离这一切的命运,那就去全身心地体会每件事情的必然性,站在整体角度感知生活。我想这就是作者面对“预测未来”给出的人生答案。
《你一生的故事》阅读感悟(六)
刘骜然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未来,选择遵守还是改变?
书中说到,如果有一卷岁月之书,它告诉你,你的未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一个普通的家庭,你并不甘于普通而选择在学生时代好好读书,通过一系列努力改变它(前提是你已经改变了岁月之书没有预测到的——你翻开了它并得知了自己的未来),那么这个未来就被改变了。因为人是有自主意志的,你无法改变岁月之书预测未来,但可以改变它预测的未来。
而对于同样的情境,有的人选择在看过之后去遵守书中预测的未来,其实心理学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效应叫“自证未来”——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你最终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举个例子,倘若你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那你的反应行为会主动符合这个“架子”,从而不去努力。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真的不好,你就认为,自己果真不是读书的料。说白了,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其实前者对于命运的态度可以归结于反抗,而后者更偏向于顺从。反抗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顺从的结果是确定的。我更倾向于“改变”,我想要掌握对自己命运的主导权,是一种“你安排我怎样,我偏不要这样”的叛逆。就像一个猜谜游戏,告知答案就没有意思了,既然我不能改变我得知答案的事实,我仍可以改变我得到答案的过程,我可以换一种方式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