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作文内容页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2023-02-18 20:40:44观后感121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一

一、节目精彩纷呈

2023年2月4日晚8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5期开播。本期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共同品读中华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越绝书》,领略中华方志的魅力。主持人王嘉宁又现场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共同解读《越绝书》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崔唯航表示:“我国历来重视方志编修工作,可以说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赓续华夏文脉。”

节目以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角,讲述《越绝书》中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解读越王勾践身上所蕴含的顽强坚韧的品质与奋发有为的精神。《越绝书》开篇点题:“绝者,绝也,谓句(勾)践时也。”在越王勾践的生命中,不仅有激励着他的先祖大禹,帮他出谋划策的范蠡、文种、子贡等,还有一生的对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一副经典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节目演绎越国“绝地求生”“卓绝图强”“绝地反击”的历史画卷,让观众较好地理解《越绝书》“三绝”之文化奥义和民族精神。

节目以“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带入感非常强烈。引导台前、荧屏前的观众跟随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解读,回溯《越绝书》的成书、仁义民本思想以及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展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让书写在方志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领略方志在古今流转中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观赏之后,令人深为震撼和感动。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这档节目还向观众简要介绍了中国方志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状况,不仅高品位、大力度传导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并且讲述了当代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的相关情况及其文化传承意义。

笔者相信,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播出后,将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轮谈方志、关注方志、品鉴方志、运用方志的文化热度,各界人士将更加关注和支持方志事业,更多人才会加入方志编纂实践,从而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使编史修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活力。

二、方志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注支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分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全国各地在全面实现第一轮修志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二轮修志并于2020年底圆满完成编纂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编修地方志纳入了法制轨道。在国家层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一直有效运行。地方各级分别成立了地方志工作专门机构,有额定编制和经费。国家方志馆已收藏新修方志5万余种,收藏整理再版的旧方志也有3万余种。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匹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比较优势。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向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大目标和发展路径。我国地方志事业方兴未艾,基本实现“一纳入八到位”的政府工作格局,发展前景广阔。新时代的“方志人”,处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阵中,无疑也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历史机遇期。地方志大有可为。

三、我与地方志有一个“约定”

笔者早年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工作3年后,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第一轮市县志编纂工作任务档期。1983年5月,被抽到白沙工农区地方志办公室,那时刚刚25岁。起初,对“县志”没有概念,仅凭几份会议文件资料开启学习过程。翻阅民国《太平县志》,对志书所载地理沿革、政区划分、山川形态、户口田赋、职官署廨、庠序设置等有粗浅了解。次年,参加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西南财大举办的第一期方志培训班,短训半年,由省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方志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方才对地方志有了基本认识。届满结业,成为地方志工作的“种子选手”。回去后,经分管县领导同意,在宣传发动基础上,开始组织各任务单位和乡镇修志人员集中学习培训,又延聘3名退休教师到位,修志工作因而逐步走上轨道。在学中干、干中学,逐渐加深了理解。

1986年12月,商调渠县地方志办公室。是时,渠县地方志工作基础较好。渠县县委、县政府发文,成立了县志编委会。县政府“一把手”高度重视,经常关心过问,排忧解难,全县修志工作声势大、进度快,县区乡修志发展形势平稳而协调。县志总编知我参加过培训,单位交给我独立编写《建置沿革》一卷。渠县是明载的“汉县”,涉及历史问题较多,其中“巴子国”“巴人”“賨人”等概念,已经不单纯是资料整理业务了,与此相关的学术难点,必须攻克,否则无法形成完整的志书稿本。当时人年轻精力充沛,好学不惧挑战。从经典理论中找灵感,从历史年表中梳理线索,又从培训班带回的一本《四川博物》通讯和《华阳国志》中学习地方史。不舍晨昏之闲暇,取消星期日之轮休,完全进入学习思考状态,终于考察了解了先秦、两汉巴郡先民族属及分布形态,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基本样貌,从而突破载籍中宕渠为“汉初建县”或“本汉旧县”之局限,确定宕渠县为公元前314年与巴郡同置的定性。

与此同时,“沿革卷”在体例上亦有创新,根据1962年国家航测地图增设了“县界”一节;“乡镇”一节不仅考述其沿革,还列表反映1985年基本情况。提交的初稿,总编完全同意并高度赞许。历时3年,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仅管因劳累头发出现斑秃,“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克成全功。当时已过31岁,真实感悟就是:惟青春与工作不可辜负。

再往后,地方志事业定位不清晰,机构虽在,工作起起伏伏。笔者个人陷于困顿,因而调离县地方志办到另外一个部门。

2005年,渠县开展第二轮县志编纂工作。我主编《渠县工商行政管理志》(内部刊印),并按时向县地方志办提交了相关志稿。该志获得四川省第十三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还承担一部门县志部分的撰稿,并通过验收。

2010年,渠县地方志办启动《渠县年鉴》编纂工作,笔者被借用加入到地方志部门,直至2018年退休。然后接续受聘,担当主持地方志业务。在渠县,笔者以连续借用聘用从事地方志工作13周年刷新了当地用人记录。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工作虽苦,不以案牍之劳形而称累,不以薪酬之菲薄而计较。只是因为喜欢,产生了不用提醒的自觉。也许,这就是个人的某种社会价值。十余年间,笔者主编《渠县年鉴》10部,连年获奖;独立标注《嘉庆渠县志》一部,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旧志整理类”三等奖;主编《渠县概览》《渠县乡镇简志》各一部(其中,《渠县概览》获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其他地方文献类”优秀奖;《渠县乡镇简志》获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志书类”二等奖)。

与此同时,笔者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整理研究,撰写完成地方历史文化书稿一部(待刊),成为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约专家,累计完成文稿30余篇,其中省市级刊物和新媒体刊发20余篇,《析<蜀都赋>之“巴”“賨”》等3篇稿件,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刊发。

我工作的大半岁月与地方志打交道,是地方志改变了我的人生,促使我成长为地方志的行家里手,也使我成为地方的一个“文化人”,在地方史志领域具有一定发言权。勤耕耘就有收获。以此言之,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并引以自豪。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之规定,2025年或将展开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地方志事业需传承创新,须高质量发展。目前,笔者身体条件和精神状态尚可,我与地方志有个约定:届时,假如健康允许,此生将三度参与本土县志编纂工作。

未来可期!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二

2023年2月4日晚,央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以“戏剧+影视化”和穿越时代对话的形式,以《越绝书》为主题,以明代方志大家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觉,跟随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们深入浅出的解读,回溯《越绝书》仁义民本思想及吴、越争霸历史故事,领略地方志在古今流转中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阐释文化自信,传播典籍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越绝书》,又名《越绝记》《越绝》,是记载地方史的杂史,现存15卷。该书以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吴、越国争雄的历史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列国,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为后来的地方志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起,生生流长,熠熠生辉。

地方志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越绝书》开了地方志先河,为中华文明赓续五千年不断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其中的许多记述,不见于现存的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这些少见的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在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深度发掘。

《越绝书》的民本思想,与当今以民为本、人民至上观点一脉相承,以“绝”为主线记述重要历史故事和重大事件,所阐释的“绝”体现在:

一是“绝地求生”。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以降吴或屠戮俘虏百姓为条件,威逼越王勾践投降。为免生灵涂炭,勾践卸甲摘冠,愿随吴王为奴三年。越国上下齐心,誓言同心协力,绝地求生,是为一绝。

二是子贡游说五国,扶弱削强;勾践卧薪尝胆,由弱图强,十年生聚,反败为胜,是为二绝。

三是越灭吴后,止兵安民,尊周室,安天下,是为三绝。《越绝书》上溯大禹治水,导江辟地,绝地求粮。

故事所阐释的朴素民本思想,与当今的“以人为本”和“人民至上”新时代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方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责无旁贷。古人修志,一般为地方行政长官担任主修,其余编撰人员由主修聘用,雇佣关系分明,修撰人员只对主修负责,按官长要求的意愿完成即可。而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修志人员,肩负“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任,责任重大,无上荣光。观看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后,对地方志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新时代的新方志工作者,不仅要忠实地、负责任地记述好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同时还要努力地发掘和传承当地优秀历史文化,千方百计地将馆库资料和流传在民间的史料、典籍开发利用,将蕴藏于其中的善行、义举、慈济、勤俭、孝廉及良好的家风、族规、公序良俗等发掘出来,让这些被尘封了的文字“活”起来,领略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罗江现存四部清代《罗江县志》,清代李调元编著大型史料集《函海》,流传于民间的若干族谱和私人著述,其中有许多经典值得开发利用。《县志》载成都知县张文梵《农书》、罗江知县沈潜《农桑说》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记历清代五朝,多次受清帝褒奖的寿人大善人谢华元一生勤奋、济困扶穷、热心公益等善举;《函海》载清乾隆进士、钦命琉球副使李鼎元《使琉球记》记台湾琉球诸岛属清廷管辖等重要史实;范卓《岁月留痕——我的父亲母亲》记著名文化人士范英士支持陈毅在四川合川县开展革命斗争事迹;《范氏族谱》载宋代名人范仲淹著名的“忧乐观”和所订的家训族规,范仲淹的清廉身世和家训族规被广泛宣传,族人聚居地范家大院被列为廉政教育基地。

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关键在有一支甘愿献身地方志事业的队伍。已故的原罗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军(1963—2021),是一位本土地方志工作者,他38年工作经历完全献身于地方文化工作,其中有18年从事地方志工作。他的地方志情结,在其撰写的《罗江县志·编后记》(2015年)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记载罗江县近现代史是一件很有意义且急迫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前辈和前辈的子孙都从这段不平常的历史中走过来,许多人也曾竭尽绵薄之力参与推动这段历史,而又曾身不由己地被这段纷杂烦扰的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记述罗江这段历史中不仅产生了特殊的亲切感,而且还产生了无以言状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加容易厘清、读懂和写好这段历史。一个县域的强弱盛衰、县民的荣辱悲欢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走出因果的铁律,我们今日的殷实与惬意,都是过去勤耕苦读结出的硕果。我们想要使后人幸福与安康,就须将良种一粒一粒地播,或将有好果实满仓满屋地收。政治是车,民心是路,史志是镜。路不平,车颠;心不平,政覆;镜不明,颜秽。若有事业心的人叫我们把历史写在纸上,责也;若有明事理的人让我们把往日的成败映在镜中,智也。期以唤起人们大体能读懂罗江的历史之重、现实之感和未来之善。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珍惜今天,图谋明天。”这段话,是他18年方志工作经历的写照。他在方志工作中,既是组织者,又是编纂者。他完成了全志的5篇和凡例、大事记、概述、编后记和索引。他对县志稿编纂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他不恋官位,坚守志业,主动辞去区政协专委会主任职务,以普通编辑身份坚守县志最后阶段工作,直至县志出版;他是因病去世的,在病中,仍坚持参加旧志点校、文史资料撰写等工作。弥留之际,还不忘嘱托家人,将他个人积累的资料书刊和其他书籍,捐赠所在单位及有关部门。

在社会主义方志事业中,有了像刘军这样的一批批忠于事业的人,定能让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不负前人,不负今人,不负家乡,更不负中国辉煌的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三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被明万历《绍兴府志》评价为“地志祖”,全书记载展现了春秋末年吴越地区历史文化。书名“越绝”,“越”是越国,而“绝”这个字却有很多种解释。书中第一篇编者序文中提到:“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亦是“空前绝后”,亦是“不可断绝”。

而另一本也是记述春秋战国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相比存在异同,两本书记载的内容均为吴越争霸的历史,但《越绝书》主要贬吴扬越,各篇独立,而《吴越春秋》则是贬越扬吴,前后各篇关联性强。

《典籍里的中国》以舞台戏剧的方式,再现了《越绝书》中“吴越争霸”的部分,越王勾践忍辱三年,在会稽山细数自己的三大罪,并率领百姓向先祖大禹立誓“绝地反击”的场景,引得观众沉浸其中。将《越绝书》中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的文字通过实景演绎,更能使观众快速准确地去了解书中的历史。这种再现方式对各级地方部门如何讲好方志故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不忘来路,方能明知去处。地方史志典籍,历来是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从最早关于越地记载的史志之一的《越绝书》,到浙江省志修撰的最新成果《浙江通志》,中华地方历史的研究赓续不断,愈加齐备详实。作为地方志部门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地方史志记录好,挖掘更多有意义的史料,为城市建设与文化融合增添依据。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四

2月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五部典籍《越绝书》,将我国方志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广泛关注。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又名《越绝记》,共15卷,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

西南地区有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

长期以来,《华阳国志》被誉为中国古代现存最完整的志书。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邑者以志为鉴。”当今时代对于地方志的研究,为了解古代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俗、山川风貌,提供了详实史料。这得益于《越绝书》和《华阳国志》作为中国早期地方志书,对于古代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当地社会发展、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向内我们应肩负起“存史、育人、资政”的责任,挖掘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同时要脚踏实地为明天收藏好记录好今天,切实实现志书编修的准确性、真实性。修志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有袁康、吴平、常璩、杨慎这样的方志大家兢兢业业书写整理志书,中华五千年文脉才得以延续,今人才能从这浩如烟海的史料志书中掀开一点历史的书角,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向外我们应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地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赓续华夏文脉。《典籍里的中国》就是一次新的尝试,互联网媒介是当代必不可少的工具,地方志部门应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力量,通过不同的活动,从不同维度打造更多的“出圈”内容,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让故纸堆“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用中国故事,对于不同的年龄层,我们可将方志文化融入不同的层面:游戏、动画、快闪活动、剧本杀、巡展、讲座等,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值得弘扬的精神内核,以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五

2月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用生动形象的视角,讲述了广为人知的越王勾践的故事,解读了勾践身上顽强坚韧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质。为了越国百姓,为了天下大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历经磨难和凌辱,终于在最后打败了吴王夫差,做了吴和越的王。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书》。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越绝书》开创了专史先例,也是地方志史书的先导。《越绝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书籍,文笔纵横,很有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作序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修史立典,就是记录历史、树立典范,使后人以史为镜,用为参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存史启智,就是要完整保存好党史国史,并从中汲取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思想伟力和智慧之光。以文化人,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用“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明确史志功能。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汲取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就可以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确保党的事业永葆青春、中华民族长盛不衰。

在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还原历史本原,弄清楚我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找准未来的成功之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坚定强国梦和复兴梦不动摇,坚守初心使命不动摇,守正创新,踔厉前行,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要有“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使命担当。

一是充分认识史志事业的重要性。史志事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不是像有的人调侃那样,“编编书,喝喝茶,轻松得很”。要切实履行“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史志工作职责,结合史志事业十四五规划,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史志事业发展。

二是编纂好地方党史、地方史。地方党史、地方史是党史、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国史的重要印证和生动实践。要真实准确记录地方党史、地方历史。

三是深化资政辅治。向领导和相关部门赠送地方史志书籍,让他们了解当地历史发展脉络和具有的发展优势,便于他们准确把握地情,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动当地发展。提早调研,及时提出资政建议,为重大决策提供历史论证和历史参考。

四是提高地方文化资源教育功效。协同宣传、文旅等部门,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积极争取,通过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打造出党史、地方志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历史教育基地,夯实“以文化人”的基础,通过参观见学、实地研学等方式,更好发挥教化育人作用。

五是合力推进地方党史、地方史宣传。组织撰写地方党史、地方历史专题文章、编纂专题书籍,让地方党史、地方史走进大众心里,找准爱党、爱国的起点——爱家乡。拓展传播方式,通过与传统媒体、现代传媒合作,搭建起地方党史、地方史立体宣传平台,多形式、多渠道传播地方党史、地方史。这样才能热爱历史,热衷工作,干得有意义,学得有热情,把史志工作做细做好做精。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六

元宵前夜,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主持人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共同解读《越绝书》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当代读书人”、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著名演员刘佩琦饰演)共同品读中华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领略中华方志的魅力。

节目开场戏以“清华简”为引子,由此带领观众在学者们的研讨、分析中走进这部“奇书”、“绝书”。节目提纲挈领,深入浅出,通过专家的解读、故事片断的演绎,向人们展示了那段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令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地方志,是“一方的古今总览”,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一。节目中的介绍告诉我们: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分为内经、内传、外传三大部分,共15卷19篇。其开篇就说:“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越绝书》主要围绕吴、越两个地区,越王勾践这一个时期所进行的一些历史记载。它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时代,下到东汉初年,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因此被学者誉为“地方志之鼻祖”。

《越绝书》内容极其广泛丰富。它详细记载了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逐鹿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等,被有的学者称为“复仇之书”。同时,此书还注意突出吴、越两国不同的地域特征,如书中《吴地传》与《地传》两篇,详尽地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陵墓、宫殿,以及农田水利、季节变化、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被有些学者尊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国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地方志。此书还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珍贵的思想史资料。其意义十分重要。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来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这说明此书对于以上诸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唯航在节目中指出,《越绝书》中记载说,勾践为了一雪前耻,发展农业,发展经济。因为只有人民富了,国家才能安定;只有国家安定了,才能抵御外辱,这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这种克己自励、以民为本、躬行仁义的精神,为《越绝书》作者所颂扬。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这种观点,也应当是今天我们这些史志工作者奉行和尊崇的,把我们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记录下来,鼓舞后人团结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越王勾践的生命中,不仅有激励着他的先祖大禹,帮他出谋划策的范蠡、文种、子贡等,还有一生的对手——吴王夫差。从为保存越国决定向吴王夫差投降,到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何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演员通过节目戏剧舞台的演绎,“吴越争霸”的历史卷轴一一展示在观众面前,令人热血沸腾,澎湃的新潮久久不能平静。

在《越绝书》中,还记载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西施“美人计”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复仇的故事、欧冶子、干将铸剑的故事,等等。当屏幕上展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京剧《西施》舞台演出的境况,梅兰芳大师及其传人那甜美的[南梆子]唱腔犹言在耳: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每日里浣纱去何等清闲。偶遇那范大夫溪边相见,他劝我家国事以报仇为先……这出戏首演于1923年,为了丰富乐队的表现力,梅兰芳首创了在此剧的伴奏乐器中加入二胡。1961年,中国评剧院根据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创编了评剧《钟离剑》,描写了越王勾践如何在国破为奴的屈辱中卧薪尝胆,与越国百姓一同重整山河、复邦兴国的那段历史。评剧“魏派”花脸创始人魏荣元那雄浑厚重的演唱会令你心潮澎湃:匹夫之志不可夺,这朽木焉能渡长河。十万雄兵如蝼蚁,怎动我寒山雪岭万丈巍峨。钟离一生多磊落,满腔热血报家国……

撒贝宁与杨慎的对话颇有见地,耐人寻味。《越绝书》中的“三绝”:子贡游说五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改写了五国形势,此为越绝第一“绝”。这一“绝”称赞的是子贡尊天道、行仁义、察人性、观时势,不费一兵一卒,搅动五国风云绝世智谋。勾践作为东陲海滨之君,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此为越绝第二“绝”。这一“绝”赞扬的是勾践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绝地反击,成就一番霸业。勾践灭吴后,抑强扶弱,绝恶反之于善,使“中国侵伐因斯衰止”,此为越绝第三“绝”。这一“绝”赞颂的是勾践尊事周室、安定天下,断绝战乱不义。

节目还解读了关于本书作者的话题。《越绝书》的作者,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明代学者杨慎提出的,他认为其作者是东汉年间的袁康、吴平,这一说法得到了明代及后世许多学者的赞同。《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介绍说:“杨慎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就采纳了杨慎的这个说法。当然,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越绝书》不是一时一地编成的,而是从春秋末期或者战国时期开始,不断地有人在增添它的内容,一直到东汉的袁康、吴平,他们最终把它增、删、改定的。”由此看来,警醒后人的各类史志书籍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史官和史志人的心血,同时也承载着史志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作为新时期的史志人,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本地故事,要真实准确地记载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为后世提供凝聚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的宝贵经验,把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赓续华夏文脉,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七

从《山海经》《禹贡》到《尚书》《史记》,从《本草纲目》到《徐霞客游记》……《典籍里的中国》带我们领略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生生不息。2月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五部选择《越绝书》作为讲述主题,体现了方志作为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作为方志人,与有荣焉。

《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在方志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有“一方之志始于越国”的说法。从《越绝书》的发现可知,国家历史与地方文献发现于同一处,证明了地方志的重要性。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亦是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因。

《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通过串联历史人物,多场景再现历史画面的方式,打破了地方历史文化宣传的固有模式,令记载于“故纸堆”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人们对吴越争霸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为地方历史的宣传提供了参考蓝本。

作为方志人,如何生动地讲好地方故事,宣传好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我以为:

首先,应加强对旧志的整理。历代旧志对地方历史发展脉络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为我们追古溯今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旧志的整理,可厘清本地自然地理、人文风俗、风土风俗的源流变化,为本地发展提供可供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次,应加强方志馆库建设。方志馆集收集、保管、阅览、编纂、研究、咨询、展示、交流于一体,具有开放式、服务性、公众化特征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是公众了解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人文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应加强地方志成果的开发利用。过去,我们以编修成书作为工作的“终点”;现在,完成修志工作是一个新的“起点”,充分利用志书,加强开发利用,让方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实现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可充分借鉴《典籍里的中国》,采取古今对话方式,阐发历史;亦可采取制作动漫的方式,生动再现历史;也可采取制作音频的方式,让书可看可听;还可采取制作电子书的方式,让志书摆脱“厚部头”的躯壳,便携易读。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篇八

2月4日晚,《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5期开播。节目中,《越绝书》被搬上电视屏幕。节目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的对话为线索,引导大家共同品读中华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越绝书》,领略中华方志的魅力。

历史承载千年文明,志书绵延一方文化。正是绵延不绝的地方志,让我们在千年之后还能对吴越争霸的时代津津乐道,还让我们对越王勾践的传奇人生如数家珍。在越王勾践的生命中,有激励他的先祖大禹,有帮他出谋划策的传奇谋事范蠡、文种、子贡等,有宿命的对手—吴王夫差,还有传奇的美人—西施。从为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到灭吴称霸,一跃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其“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知难而上、发愤图强的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看到古代方志的现代演绎,感到备受鼓舞。新时代的方志,不仅坚持传统,存史育人资政,还不断创新,寻求在更广更新的舞台展示自己、推广自己,引导更多的群体关注中国方志,了解方志魅力,从方志中汲取历史智慧。因为中国方志参与构建着独特悠远的中华文明,也连接者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再来一篇
上一篇:《哪吒》观后感500字 下一篇:2023《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观后感
猜你喜欢